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笔耕27年,道尽田头事

江山农技员周春满120万字的农业日记,俨然一部乡村变迁史

  见到周春满时,他刚从凤祥村的田头赶回来,汗水浸透了白衬衫。

  为了检查早稻纹枯病、卷叶虫和稻飞虱的防治情况,老周已连续跑了好几天。因为天气、病虫害影响,今年镇里的早稻减产让他忧心忡忡,采访自然算是添乱。

  几经劝说,老周才小心翼翼地从柜子里搬出十几本日记,一个个小故事就此展开。

  这位54岁的江山市凤林镇农技员,看起来很平凡、很普通。但从1985年起,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一直坚持写农技日记。大大小小几十个日记本上,详细记录着他每天的农技工作,集结起来有120多万字。

  每条日记短则几十字,长则数千字。字里行间,无不倾注着一位乡镇农技员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坚守与热爱。

经典案例,

记录农技进程

  “我从小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家人能吃饱饭。”1959年,周春满出生在衢州江山市凤林镇中岗村,家中有十个兄弟姐妹,他是老幺。出生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母亲坐月子时没粮食吃,留下一身病痛。“我当农技员、记农技日记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地里多产一点粮,让大家都别挨饿。”

  老周挑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6本日记向记者展示,里面的内容五花八门——有回答农户的农业政策性问题,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知识,各种开会时间备注,哪些农户需要他在什么时间去田头指导。

  周春满写日记的近30年,正是中国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推广日益繁荣的30年。一个农业新品种、一项农业新技术如何在乡镇铺开,从老周的日记中看得清清楚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老周说,记农技工作日记有利于总结经验、找到问题和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指导基层的农技推广。

  2006年,周春满根据历年的农技日记提出一个设想——在种植方法科学、油菜品种相同的情况下,密集种植以提高油菜单产。可是新的油菜种植方法农民并不买账,茅坂村村民徐金窗对他的新方法更是嗤之以鼻:“我种植了一辈子的油菜,还不如你这个动动嘴巴的秀才?”

  这时,老周的日记派上了用场。他带着几大本日记,将记录油菜种植的纸页都折了角,把一个个案例念给徐金窗听,徐金窗这才答应试试看。结果,2007年,徐金窗家的油菜种植获得大丰收,3亩油菜田收获450公斤油菜籽,比往年多出30公斤。

  “要想油菜高产,还得听周春满。”这样的段子,在茅坂村传开了。现在,整个凤林镇的油菜每亩单产已超过110公斤,高产样板田的亩产超过170公斤,要比新技术推广前平均每亩提高12公斤以上。

日记气象,捕捉天籁

  27年下来,周春满的农技日记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只是记录“每天做了什么”,后来逐渐增加了农技知识、农民反映情况的处理;这几年,更是加入农技调查报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心得,内容越来越多,分类也越来越细。2008年,老周学会用电脑,日记也有了“电子版”。

  但周春满的日记中有一项内容始终不变,就是对气象的总结。“去年的今天是晴到多云,27~36℃。今日晴27~38℃。”在每篇日记前,老周必写一段类似的话,凤林镇的任何一场雨雪,他都有着详细的记录与比照。

  凭借着这些气象记录,周春满琢磨出了一些规律性的气候现象,自创了一系列农谚。比如,“十九足撒秧谷”。他的解读是:从冬至开始计算,第九或第十天可以播种早稻种子。“二月清明莫抢前,三月清明莫落后”,意思则是清明在农历二月的,早稻播种不要抢在前,清明在农历三月的,早稻播种要抓紧。

  还有一条基本规律:“冬天下雪当日,再过整8个月的秋季,肯定要下一场雨。而春天下雪的4个月之后,肯定也要下场雨。”老周正是通过对这条规律加以分析利用,如果下雨的时间,正值早稻抽穗期,农业生产就要调节播种期,以回避不良的天气情况,保证农作物的高产。

  “即使农业是靠天吃饭,也要想办法掌握老天爷的规律才行。”周春满把27年来的记录,变成了永不过时的农技知识,以此顺应和调试气候条件的变化,让自己掌管的农田里,产出更多的稻米。

  令周春满特别欣慰的是,前年其他地方都出现了“倒春寒”烂秧情况,但凤林镇在他的天气预测下,及时调整了生产时间,没有发生烂秧情况。

岁月上眉,难舍三农情结

  周春满的日记中,有不少长篇调查报告。比如关于“中旱22号”、“金早47号”、“中嘉早32号”等水稻品种在推广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如何防治油菜、白菇等各种农产品的病虫害。

  但最令人心动的,还是在日记本里时不时出现、标注了重点符号的“事项说明”,不少记录着他在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困扰——其中之一就是农民源源不断的感谢和礼物。

  日记之中,记录着“X月X日,帮某某村村民进行病虫害防治,收到鸡蛋一筐、香烟一条,推脱不过收下,折合成人民币500元悉数返还,农技工作不能拿农民一针一线”等字样。

  “我这个人很直,有的时候说话难听,但不贪财、不骗人。”周春满说,他不会利用工作职权从农民那里获取小恩小惠,老周理想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就是吃饱、穿暖、很简单。

  岁月已经在老周的额头上留下一道道皱纹,他嘴里的香烟一根接着一根。“医生说我心率不齐、低血压,应该戒烟、少熬夜,但我20多年养成了夜里写日记的习惯,不把一天所遇到的问题一个个记录下来,并找到解决办法,我就睡不着。所以不抽烟不行,夜里不熬夜更是做不到。”

  他拿出了一张夹在日记中的纸条给我看,是远在宁波的女儿周珺写给他的信:“我心目中的爸爸,刚正不阿,吃苦耐劳,爱我但不热衷于表达……我想对爸爸说,您是我的榜样。”

  老周还在最近的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干不了其他事,就打算一辈子守着这些稻田。”

  临走前,周春满鼓励记者也勤写日记,他认为,记日记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自我修炼。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笔耕27年,道尽田头事 2012-07-10 浙江日报2012-07-1000009;2624714;浙江日报2012-07-1000012;浙江日报2012-07-1000013 2 2012年07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