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本报发起捐建的爱心洗衣房促成一段美好“姻缘”

大山里走来支教团

  本报缙云7月15日电

  记者 于洪海

  一幢刚立起框架的房子里,形色不一、七拼八凑的课桌椅,不到一平米的小黑板,屋里散发着滚滚热浪,飞扬的粉笔灰不时飘洒到屋外。

  这是丽水学院春蕾支教团在山坑村的教室。缙云县溶江乡山坑村,一个距乡政府8公里远,至今不通公交车的偏远山庄,朗朗的读书声,却让这里洋溢着浓郁书卷气息。

  “这还要感谢你们浙江日报牵线啊!”今天上午一见面,村支书陈小华亲切地拉住记者的手,热情地寒暄了起来。去年冬天,本报“佳友民情快车”发起为贫困山区老人募捐爱心洗衣房的倡议,空巢老人集中的山坑村列为第一批帮助对象,丽水学院文学院师生踊跃捐款,为山坑村建起了爱心洗衣房。

  1个月前,丽水学院文学院副书记叶烨等人,专程前往山坑村送洗衣粉等物品。“村里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一放暑假,孩子纷纷回到村里,由爷爷、奶奶照料,在家看电视、出门满山跑,既耽误成长又担心安全。”陈小华的担忧,引起了叶烨的共鸣。双方一拍即合,由丽水学院文学院春蕾支教团6名大学生和一位老师,利用暑期实践的机会,来到山坑村支教。

  “从今天开始,我们住进了村支书家里,开始了支教生活。这是一段艰辛的成长历程,一份很有意义的生命追问。”7月7日,是支教生活第一天,带队老师陈欢在支教日记扉页上,提笔写下感人的文字。

  没有教室,一位村干部亲属建好的空房,成为临时教学场地,家长们也搬来了自家的旧桌椅。天气炎热,村民纷纷把自己纳凉的电风扇凑了起来,拼成了特殊的课堂。

  上课的时候,不期而至的学生,让支教团的成员很是感动。“我们简单登记了一下,第一天就有42个学生前来,从小学到高中的都有。听村支书讲,在村的孩子都到齐了。”陈欢激动地说,当时大家一商量,决定分成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上课。

  一周时间不到,支教团成员和孩子们已经打成一片。大二学生罗梦玲的英语课,气氛异常活跃,各种英语小游戏,让孩子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就连附近小卖部的阿姨也被气氛感染,悄悄地告诉记者,因为看不清电脑键盘上的词语,过几天,她也准备去学一下英语。

  “很喜欢来这里,既能学到知识,还可以认识很多小朋友。”15岁的陈登尉稚气未脱,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每天他要从另外一个自然村翻山越岭而来。“没关系的,来回一个多小时就够了。”陈登尉很乐观。

  三个人挤一个房间,不通网络,支教团的6名大学生,就这样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对支教团小伙子赵冬楠来说,需要克服的困难显然更多。这位来自甘肃兰州的大学生,几天时间内,脸上长满了红疙瘩。“这还是第一次在丽水过暑假,在学校里还好些,山里的湿气和虫子,实在是把我折腾得够呛。”尽管境遇“悲惨”,赵冬楠却说自己一直坚持了下来,是孩子们的淳朴感动了他。

  “晚上吃过晚饭后,我们会开个简短的总结会,然后就休息了。村里没有路灯,晚上经常漆黑一片。不过这里的星星很亮,内心感觉从未有过的清澈和宁静。”罗梦玲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大山里走来支教团 2012-07-16 浙江日报2012-07-1600015 2 2012年07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