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东北田,浙江粮

——南北专家谈“米仓”

  在中国,南粮北运已持续了上千年。杭州就是京杭大运河漕运的起点,南方沃土的产出,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北上。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和人口流动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东南沿海传统的产粮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外地人口大量涌入,北粮南运从此拉开序幕。

  据相关数据显示,如今广东省是粮食的第一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不到40%,浙江仅次于广东,尤以杭州为最。据杭州市粮食局的统计显示,杭州每年的大米需求量在350万吨左右,几乎全部靠省外调运。摆在杭州市民餐桌上的大米,34%来自东北,30%来自江苏,28%来自安徽,还有少量来自其他省份。

  省委、省政府鼓励种粮大户和农业企业跨省包田种粮,然后返销浙江。近些年,浙江人“跨省包田”涉及的省份包括黑龙江、辽宁、江苏、安徽、江西等10多个省份。据省粮食部门统计,我省去年在省外主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305万亩,其中东北为143万亩;每年外省可提供的商品粮源约114.7万吨,其中东北约为58.6万吨,占据半壁江山。

  这场跨省包田种粮的行动,起自2000年左右。10多年来,我省经济快速发展,外来人口有增无减,但粮食供应一直稳定。浙江人北上种粮,对我省的粮食安全起到多大的保障作用?本报记者采访南北两位粮食专家,畅谈浙江粮农东北种粮的意义和前景。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00018 东北田,浙江粮 2012-07-17 浙江日报2012-07-1700009 2 2012年07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