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记者与建筑工人在脚手架作业——

汗水筑广厦

  本报杭州7月24日讯

  记者 阮蓓茜

  上午9时,位于余杭的海创园建设工地已被烈日烤得发烫,好不容易起了一阵风,飞扬的尘土让记者赶紧捂住嘴巴。

  施工现场一片忙碌,高耸的塔吊、密布的脚手架,钢筋切割机、混凝土浇灌车的声响回荡耳边,头戴安全帽的工人正在紧张施工。记者戴上安全帽,跟着武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幕墙建筑工邹志飞爬上脚手架,与工人们一起“触摸”毒日头。抬头,尘土沙砾扑面而来;低头,空荡荡令人双腿发软。

  30岁的邹志飞,湖南邵阳人,在杭州当建筑工有10年了。他带着记者来到13号楼,这幢楼的主体部分已施工完毕,开始装饰玻璃幕墙。平日里,那些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煞是气派,可这些“大块头”玻璃是如何镶嵌上去的?记者跟着邹志飞一同爬到5楼层高的脚手架,开工了。

  站在宽度不到1米的木板上,记者紧紧抓住钢管往下看,有些发慌,只要稍微一动,整个架子就颤悠起来。楼墙外的太阳仿佛格外毒辣,白晃晃直射过来,汗水顺着安全帽往下流,硬硬的塑胶硌得头皮发疼。

  “一二三,起!”此时,邹志飞和3位工人用吸盘吸住一块玻璃,沿着脚手架,一点点挪过来。这可不是普通玻璃,“这由两块8毫米厚的玻璃重叠成,中间空了12毫米,有80公斤重,有两平方米的面积。这属于小型玻璃,大一点的有150多公斤重。”邹志飞和工友们如履平地般走在脚手架上,身上的衣服早已湿透,紧紧地贴在身上,尽管不时用袖口擦汗,却仍赶不上汗珠滑落的速度:“干这活要胆大心细,万一玻璃磕到钢管,整块就碎了,每块玻璃值1000多元钱呢。”

  终于,玻璃移到既定的框架上,邹志飞开始指挥镶嵌玻璃,“左边一点,往里一点……”安装玻璃幕墙不仅是个力气活,还有“技术含量”,邹志飞告诉记者,玻璃要刚好嵌在两厘米宽的横梁里,钉上螺丝,每块玻璃误差不能超过两毫米。“如果顺利,安装一块玻璃要10分钟左右,一天下来,能装60多块。”

  项目经理洪继平告诉记者,这个工程要8月底交工,这段时间工人们都夜以继日地在干活,目前已完成70%。“现在天气热,我们早晨5时半开工,到中午11时收工,中午休息两个多小时。”一块玻璃装好后,邹志飞跑去喝水,工地上放着桶装的矿泉水,工人们每天要喝掉四五桶水。“我们每天都要吃防暑药,干一会儿活,就要喝水,要不然,很容易虚脱。”

  临近中午,邹志飞给家里打了个电话。他在附近租了间房子,把老家的母亲和儿子接过来住,“大热天,每天收工回家抱抱儿子,那就是我最好的降暑药了。”

  走出工地、摘下安全帽的一刹那,记者的头发已经湿透,胳膊被晒得发红,喉咙里干得直冒烟。而中午小憩片刻后,邹志飞迎接的又将是难熬的高温。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汗水筑广厦 2012-07-25 2635058 2 2012年07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