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

暑期,急诊室成为浙医儿院最忙碌的地方——

为了孩子,累也心甘

  记者 陈宁 通讯员 王雪飞

  本报讯 早上7点45分,杭州的气温已近30℃。我从庆春路穿进狭窄的竹竿巷,找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朝着“急诊”两个醒目的红色大字走去。穿过一条并不算长的“绿色通道”,路的尽头是抢救室。

  “小朋友,告诉叔叔你哪里不舒服?”“孩子昨晚有没有再吐?”眼前这个穿着白大褂,脖子上挂着听筒,手上拿着笔和文件夹的小伙子就是我的采访对象——浙医儿院急诊外科医生高磊。

  我看了看手机,距离急诊外科的上班时间还有15分钟,而高磊却已是一副忙碌状态,“先来和晚班医生对接,心里才有底。”工作6年,早到已是他的习惯。抢救室内连着3间留院观察室,部分严重的急诊病患在这里过夜观察。高磊挨个床铺认真检查,把小病人和家长的反馈一一记录,他每天的工作都在周而复始的询问与记录中开始。

  偌大的抢救室内,紧凑地摆着4张床,13层的病历架上摆满了病人的病历,还有成排的药柜,这是一间24小时都在和时间赛跑的屋子。正值暑假,孩子们的意外伤害增多,这里也成为整个医院最忙碌的地方。

  “高医生,有病人!”确认做好记录后,高磊循声而去,几乎以最快的速度穿过抢救室外一条暴露在高温下的走廊,到了急诊室。一对夫妇抱着摔破头的孩子,哭着迎上来。

  “不急不急,孩子伤了,大人更不能急啊!爸爸先去挂号,妈妈把孩子抱到床上看着。”带着一点点严肃的口吻,高磊先让这一家人冷静。

  “小朋友不哭,让叔叔看看你的伤好吗?”高磊轻轻拿开孩子捂在伤口处的毛巾,打开手电仔细查看,“告诉叔叔,你头晕吗?恶心吗?”惊吓过度的孩子终于开了口,回答高磊的问题。

  明确情况后,高磊问清楚孩子的身高、体重、过敏史等信息,再判断如何用药。“先让护士止血包扎,再打一支破伤风防止感染,做一个头颅CT扫描。”他的专业素养,稳定了一家人的情绪。

  短短一个上午,急诊室里就来了20多个病人,我凑过去看了看高磊的电脑,上面的看病记录已写得满满当当。擦伤、摔伤、烫伤、中暑……孩子的急诊都是种种意外,看到焦虑的家长和孩子,他总是用自己的专业素养让他们冷静,还不忘嘱咐家长注意小朋友的安全。

  中午1点整,高磊上午的工作暂告一段落,他赶到食堂匆匆扒了两口饭。

  刚回到急诊室,门外救护车声由远及近。高磊有如接到命令,马上起身,加快脚步冲进抢救室。

  “嘀嗒、嘀嗒、嘀嗒”,这里的每一秒都显得异常珍贵,医生和护士都在与时间尽力赛跑。

  尽管抢救室里打了空调,但因为这里人来人往,大门敞开,室内的温度依然不低,整整一个多小时,高磊已经热得满头大汗……

  时间已过下午4点,和刚上班时一样,高磊还是习惯性地拿起笔和病历夹,到留观病房走了一圈。他认真做好记录,把这些交给接晚班的医生,“20床病人已开好病历,用药前一定要先做皮试。”“一位肺挫伤的病人,现在准备上楼做B超”……

  临走前,高磊取下插在口袋上的一支笔,换上一支新的,“每天不停写病历,忙的时候一天能写掉一支笔。”

  “做急诊医生这么累,你会烦吗?”和高磊一起走出急诊室时,我与他谈起了这份工作。

  高磊叹了口气:“6年了,有委屈也有无奈,但都自己担着呗,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啊,看到那么多孩子在和疾病作抗争,还有那些焦急的家长,任何人都会尽心尽力,我们不能输给时间啊。”

  从这位32岁的急诊外科医生身上,我看到了沉重的责任。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6 为了孩子,累也心甘 2012-08-02 2651162 2 2012年08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