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省军区某通信连—

大山深处“千里眼”

  记者 廖小清 通讯员 张明祥 孙邦军

  本报讯 通信兵是部队的“神经中枢”,被誉为“千里眼”、“顺风耳”。7月29日,又是一个高温天。记者来到位于杭州的省军区某通信连,跟着巡线兵穿梭于大山深处,维护光电缆线路,感受他们的艰辛。

  上午9时许,记者换上迷彩服、戴上迷彩帽。即将出发时,巡线二分队班长姚俊打量了一下记者的穿着后连忙说:“记者同志,把运动鞋也换了吧!不然半天巡下来,鞋子就完了。”

  开始时,记者半信半疑,看到他脚上已经有好几个口子的军靴,心里就明白了。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大家立即登上一辆吉普车。巡线员姚俊和廖凯鹏各背着一个绿色挎肩包和水壶,包内除了雨衣外,还有一小包盐,以及防暑和防蛇等药品。

  “这点盐可重要了,人在高温下大量出汗后,紧急时刻可以发挥大作用。”姚俊笑着说。

  经过半个小时车程,我们来到余杭区闲林镇的一座山脚下,放眼望去,重峦叠嶂。走了一段山路后,一个方形光电缆标志出现在眼前,上面写着“军事设施”4个红色大字,这就是巡线目标:056号线。

  姚俊一边用弯刀砍掉光电缆标志周边的杂草(见上图),一边告诉记者,他们负责的线路有10多条,数百公里长。一般情况下,大家每周两次外出巡线,平均每年徒步巡线路程七八千公里。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清除杂草后,巡线兵拿出一块布,小心翼翼地将电缆标志擦拭干净。

  上山途中,姚俊和记者聊起难忘的电缆抢修经历:一个寒冷冬夜,余杭区一架空光电缆被大货车刮断,严重影响部队的正常通信。上级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修复,而抢修现场的地形十分复杂。为此,他们一天一夜没合眼。抢修完毕后,已经冻得几乎失去知觉的姚俊,回到营区就倒在床上。

  越往山上走,行动越艰难,深山老林基本上没有路,大家弯着腰往树缝里钻。不一会儿,记者和巡线新兵廖凯鹏的双手就被锋利的茅草划伤多处。已经巡线8年的姚俊见状笑着说:“我的手已经被茅草划惯了。”

  更让巡线兵担心的是,夏天,野蜂、毒蛇出没,还经常会遇到沼泽地,曾经有一位新兵因不太熟悉地形,一脚踩进沼泽地,所幸及时脱险。

  虽然树荫挡住了太阳,但爬了1个小时后,记者已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而两名巡线兵的衣服背后及帽子上已出现一道道白色盐花。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翻山越岭,大家终于走到山的另一头。烈日下,走出丛林的巡线兵黝黑的脸上,依然充满着青春的朝气,让人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感动。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大山深处“千里眼” 2012-08-02 2658229 2 2012年08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