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本报记者与高校学子追寻中共七大代表林辉山足迹——

一片丹心向延安

  寻访人:

  本报记者 翁浩浩

  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学生 孙菊红

  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学生 郑舒菲

  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每年,这里要接待数以百万计的游客。纪念馆里,有一处独立展区讲述中共七大的历史。一张张纪实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段段尘封的往事,诉说着战火硝烟的不朽岁月。

  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共755名,年龄最大的近70岁,最小的才20岁左右。他们中有来自浙江的革命志士,林辉山就是其中之一。

  从陕西延安到浙江苍南,我们翻开林辉山的革命回忆录,踏寻一个个红色足迹,揭开中共七大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千难万险赴延安

  在苍南县赤溪镇圆潭村,有一座别致的亭台。黄顶白柱,六角飞檐,简朴不失肃穆。这里便是林辉山纪念亭。此次,我们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前来缅怀这位革命先辈。

  “这是家乡人民为纪念林辉山的功绩,特地出资修建的。”当地人自豪地介绍,如今这里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在圆潭村,关于林辉山的事迹,村民们或多或少都能给我们讲上一些。

  73年前,林辉山正是从家乡出发,踏上远赴延安之路。对革命圣地延安,林辉山有着特殊的感情。1939年7月,浙江省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中共七大代表,林辉山是其中之一。10月1日,他从平阳出发,和浙江代表们来到皖南泾县的新四军军部,等候南方各省代表。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又掀起反共高潮。按照党中央指示,刘英等同志返回浙江坚持工作,林辉山等继续前行。不久,南方各省代表陆续到齐,共50余人,组成中共七大南方代表团。

  延安之行困难重重,险象环生。林辉山的革命回忆录中,曾写到拼死突破津浦铁路的一幕。当时,津浦铁路被日本侵略者严密封锁。代表团在八路军一一五师的护送下刚接近铁路,便被猛烈炮火压回来。十几天后,代表团接到通知,当晚必须穿过铁路,赶到140余里外的邓家东屿村。在八路军的护送下,代表们终于通过铁路,抵达邓家东屿村时,天已大亮。大家刚想睡觉,日本兵却追上来,战斗在浙江代表小组住房背后打响。炮弹和子弹把泥土房子围个水泄不通。墙壁和屋顶不停掉泥沙,落得他们满身都是。等日本兵换弹夹时,他们趁机冲过封锁线。突围后,大家又走约100里路,才到安全地带。

  1940年12月16日,是林辉山终生难忘的一天。那日下午3时许,当宝塔山出现在眼前时,代表团所有人激动万分。大家唱呀、跳呀、笑呀、闹呀,仿佛是远行的儿女回到母亲的怀抱。从1939年10月1日出发,林辉山等人历经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和陕西8个省,走了1年零两个月才到达延安。

  “现在,我们去开会路上最多一天,那时竟要用一年多时间,还要经受那么多艰难困苦,甚至付出生命,太不容易了。”参与寻访中共七大会址的大学生不由地感叹。

  历史一刻永难忘

  “延安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正是在这样的精神力量感召下,包括浙江在内的全国各地七大代表排除万难来到延安,成就了党的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寻访时,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建儒对我们说。

  1940年12月20日下午,林辉山等人接到中央党校校务部通知,陕甘宁边区政府要请全国各地的七大代表吃晚饭。晚7时许,他和其他代表来到党校小食堂。没多久,毛主席来到食堂,在餐桌边就坐。席间,毛主席和大家频频干杯,并向大家问好。这是林辉山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夜里,他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勉励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和工作,以实际行动报答党中央的期望和关怀。

  寻访时,我们在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看到,曾召开中共七大的中央大礼堂内依旧按照原样布置。清晰的口号,鲜艳的红旗,庄严的主席台,还有会场内紧挨摆放的条凳,仿佛让我们清楚地看见大会召开时的场景。代表们整队入场,每位代表领到一本代表证和一本纪念册。纪念册扉页上有毛主席的手迹“实事求是”4个大字。

  林辉山曾经写下关于中共七大的一段文字:七大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有这样一条正确的路线,全党、全军才能团结一致,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因此,七大是一次伟大的会议,我永远忘不掉这个伟大的会议。

  精心保存代表证

  在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我们看到馆藏的一些珍品——林辉山的证件、纪念章、信件、诗抄等36件(套)文物。这些文物,是林辉山革命斗争生涯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这其中,有一张极为珍贵的七大代表证。证件上清楚地写着,林辉山的座位是20排15号。

  林辉山曾在回忆录中说,我是浙江党组织推选出来的七大代表。当时全省有1万多名党员,我是出席中共七大的浙江代表之一。这是我的一段光荣历史,同时负有重大的政治责任,必须把这张代表证保存好,因为这张代表证是党史的见证。

  1945年6月,中共七大闭幕后,林辉山把代表证小心保存起来。他的夫人专门做了一个小黄包,把代表证放进去,再放入林辉山的皮背包里。林辉山时时带在身上,视若珍宝。无论是在数千里的行军中,还是在无数次的战斗中,备受呵护的代表证始终没有受潮变形。

  “老一辈共产党员对革命信仰的追求,从这些细节上充分体现出来了。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同行的大学生感慨道。

  为保存代表证,林辉山在东北辽南地区坚持近3年的游击战争时,一直把此证贴身携带。他的想法是:万一自己在战场上牺牲,同志们可以把这张代表证交给当地党组织作纪念。万一自己在战场上被捕,代表证被敌人搜去,也决不隐瞒自己是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是中共七大的代表,即使为党的事业而死,也要死得光明磊落。

  当然,林辉山能够把这张代表证完好保存下来,和他爱人姚欣华的协助分不开。在30余年的工作和斗争中,姚欣华一直帮助他保存好这张珍贵的代表证。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一片丹心向延安 2012-08-21 2655338 2 2012年08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