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中共七大的台前幕后

  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共历史上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革命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其间,发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会议地点几度变更

  与七大召开的时间数度更改一样,会议地点的确定也是反复了多次。据介绍,中共中央最初考虑在陕北安塞县举行七大,并打算在那里修建一座可供大会用的礼堂。可有几点不尽如人意:一是交通不便,代表来往十分困难;二是离党中央所在地延安较远,许多问题难以衔接;三是生活物资比较缺乏,供应难以跟上。最后中央只能放弃这一方案。安塞计划被排除后,有关部门就把会议地点放在延安枣园。于是,经中央同意后,便在后沟山坡上专门修建一座供大会用的大型礼堂,还打了一些供代表们暂住的窑洞。然而,待一切就绪后,他们发现这里的水源严重不足,而且水质也不好。加之代表们的住宿也成问题,只得另找地方。后来,经多方权衡并报中央书记处拍板同意,最终将七大会址选定在延安杨家岭。

  千方百计筹集物资

  1944年下半年,党中央组织有关人员启动七大会议所需物资的筹措工作。粮食、蔬菜、纸张、药品以及其他物资的供应是否充足,直接决定着人员众多、场面宏大、会期较长的七大能不能如期举行。

  由于战争环境,加之国民党的封锁,当时的延安物资供应十分紧张,党中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筹措物资的基本原则:因陋就简,尽可能就地取材。七大需要赶印大量的会议材料,而纸张又恰恰是最缺的。这难不倒具有创造精神的延安人。在陕甘边区,路边旷野长着一簇簇绿色的马兰草,它的叶子又扁又长,很有韧性,是一种很好的造纸材料。于是,筹委会成员便组织有关人员,以这种廉价的马兰草作原料,采用土法上马,制造出一种比较适用的马兰纸。七大的会议材料包括毛泽东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都是用这种马兰纸赶印的。

  珍贵瞬间永恒定格

  这次大会是我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都是空前的,而为大会摄影的任务就落在了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的肩上。

  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胶片的来源在几年前就已断绝。为节约胶片,电影团负责人吴印咸首先了解大会的主要议程,精打细算胶片的数量,从开幕到闭幕做好周密的拍摄安排。每个重要的议程和会议瞬间,吴印咸都没有放过。众多照片中,七大全景的那张照片最费心思,也是流传最广的照片之一。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吴印咸手中只有几部老式相机,而且都是固定的标准镜头,根本不可能拍出如此宽阔的场景。于是,他采用接片的方法对照片进行处理,最终效果不错。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中共七大的台前幕后 2012-08-21 2664162 2 2012年08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