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潮生活

改革比投资更重要

  赵伟

  中国经济在减速,面对减速,“二次刺激”呼声鹊起。然而就目前宏观政策面对的环境与国内外经济大势来分析,单纯的“二次刺激”与政府主宰的投资,无助于经济持续增长,弄不好可能会把经济推入滞涨泥潭,延宕产业转型升级。

  早先我曾说过,这一次减速并非宏观经济政策引导下的“软着陆”,而是一种失速。失速意味着原有经济与产业扩张赖以维持的关键条件业已变化。经济学视野来看,就是原有生产函数所决定的“潜在增长率”本身早已下调,实际增长率在给政府政策推高一时后,难以持续而不得不跟着回落。

  客观地来分析,导致经济失速的因素既有浅层的也有深层的。浅层因素可称作“刺激政策依赖症”。大力度刺激政策导致了一些行业与企业对政府政策的普遍依赖,最典型的要数钢铁、建材和家电等行业。深层原因是经济与产业转型滞后乃至虚置,老的增长方式与原有产业扩张空间近乎穷尽。更深的原因则是体制改革的滞后。要使经济恢复具有一定可持续性的高增长,必须花大力气推进制度改革。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宏观经济政策引导一个经济体有效率复苏增长是有条件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有效率的市场。有效率市场至少有两个突出特征:一个是资源配置主要由竞争性市场决定而非政府机构决定。另一个是市场对于行业与企业具有强烈的优胜劣汰功能。即便在成熟的工业化市场经济体,这个基础条件稍有削弱,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就要大打折扣。

  这方面最近最为著名的经济史例子,要属上世纪70年代发端于英、美而蔓延至西方世界的持续滞涨。

  我们知道,在美国,那场滞涨的病因是由持续推行“凯恩斯主义”财政扩张政策播下的。在英国,除了扩张性财政政策而外,还应加上国有化。一再扩张的政府财政与有限的国有化,外加僵化的劳工市场催生的工资刚性,削弱了市场优胜劣汰功能及效力,破坏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在此情形下,宏观政策的任何扩张都会引出通货膨胀反弹,而其收缩立马会引出经济收缩因而失业率高企,宏观政策失去了引导增长的功能,被迫在通胀与增长之间寻找平衡。最终陷入“滞涨”泥潭。

  走出这个泥潭,主要靠了体制与经济政策的改弦易章。在英国要归功于撒切尔夫人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美国则得益于“里根经济学”意义的调整。两大工业化国家的经济体制与政策调整的共同指向,是政府对市场干预的大幅度撤出,是所谓的“非管制化”(deregulation)与更自由的市场。回过头来来看,恰恰是这种体制与政策的调整,重新强化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唤醒了市场在产业层面的优胜劣汰功能。给西方工业化经济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奠定了上世纪80年代直到此次金融危机之前三个长增长周期的基础。历史地来看,如若没有制度上的这种调整,就不会有美国的“硅谷”与“新经济”,也就不会有美国与世界经济后来持续时间特长的繁荣。

  作为制度转轨尚未完成的经济体,我国目前亟需做同时最有理由做的,也是推出大力度的体制改革而非匆忙的“二次刺激”计划,在大力度改革出台之前,宏观政策必须慎之又慎。退一步来讲,至少应在推出刺激计划的同时,推出有一定力度且目标明确的改革方案,以提升刺激计划导出的巨量投资配置的效率。

  (作者为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


浙江日报 经济·潮生活 00010 改革比投资更重要 2012-09-26 2716637 2 2012年09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