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望穿秋色

农民赛诗

一群金华“泥腿子”的雅集

  老沈52岁了。在金华首届农民赛诗会的前夜,他喝了点酒,把我叫到他的房间,要跟我谈谈他的诗歌和他的人生。

  他是金东区源东乡丁村人,家里有20多亩果园。源东是金华的“白桃之乡”,每逢三月,桃花盛开,游人如织,他的心里有股热情想抒发。2006年,他巧遇启蒙老师——金华市诗词学会的老会长陈直心,便拜其为师,学习诗词至今。

  后来,陈老师仙逝,老沈又花钱上了中华诗词学会的研修班,读完为期一年的函授课程,算是位科班出身的“诗人”了。“上函授班不心疼钱吗?”我问。老沈说:“没啥,那都是小钱。我种桃子、杏子也是一把好手,每年赚过七八万元呢。”

  老沈不停地给我吟诵着他的诗词,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满怀深情。《我们是新时代的农民》是其中的一首现代诗。“有农民赛诗会,我高兴哪,一人喝了两瓶红酒。”老沈微醺。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农民诗人故事。我也喜欢《我们是新时代的农民》,并经老沈同意,奉送给大家。

农耕之余的浪漫

  10月18日,浦江县郑宅镇郑义门牌坊前,舞台已经搭好,诗人们满腔热情,蓄势待发,只等一声令下:金华市首届农民赛诗会开赛!

  巍峨的古牌坊,檐角飞扬,古朴而灵动,就如台下农民诗人们的古体诗,五言七律,那是古瓶,装的却是歌颂现代生活的“美酒”。听听这首,《沁园春·赞新农村》:“明亮高楼,红瓦无檐,别有洞天。窄村道拓宽,环村围绕,城乡一体,生活美满。诗词戏曲,棋牌歌舞,文化生活基本全……”

  这是婺城区乾西乡马淤村65岁农民吴宝余的作品。老吴说,写的就是他们村的生活。马淤村位于婺城区与兰溪市的交界处,原是有名的落后村,这些年村里发展苗木种植,钱袋子鼓了,就追起“文化”,老吴是四年前爱上诗歌的。

  何柏银44岁,是兰溪市黄店镇清塘村人。这是他此生首次上台吟诵诗词,手心里都冒汗了。到底是当村干部的,一上台,《乡村农家乐》便徐徐展开,“未知胜境在溪东,欲觅酒旗到壑中。匝地绿茵频触目,参天老树足招风……”

  “我写的也是村里的事,这些熟悉,也有感觉。我们农民诗就是从生活里来的。”何柏银是个爱诗书的人,从15岁开始,便坚持每日阅读,家里藏书三五百本。何柏银种有10多亩枇杷,今年还注册成立了积庆果蔬专业合作社。生活再忙碌,他那份诗情书意却总放不下。“有时间吃饭,就有时间看书。书中自有黄金屋,自有颜如玉,能不看吗?”

  必竟是“客场”,吴宝余、何柏银都是孤军奋战的,诗不错,可吟诵表演尚有欠缺。王仲凯就不会了,他是浦江人,便把这主场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他请来三个外援,组织了一个乐队,给他伴奏,“红霞渐褪彩灯明,四野星空倾耳听……”

  太惊艳了!用的居然是昆曲《牡丹亭》的曲调。新颖的表现形式,得到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王仲凯说,他们村有学唱昆曲的传统。为给评委留下印象,他把这两门古老艺术结合起来,“看来效果不错!”

  比赛的29名选手,一一亮相。“草鞋诗人”陈台青深情吟诵了他写给妻子的《满江红·卢春香五十寿辰》,武义森林防火员郑松鹤吟诵的是家乡的《熟溪桥赋》,还有曾在广州酒吧当歌手、32岁唐卫国的《古镇茶馆》……我与他们都聊过,几乎个个都是自学成才,在农耕之余,因为喜好,把诗歌作为毕生的追求。

耕读传家的升华

  赛场上,农民诗人可较真了,你吟我唱,你争我夺,互不相让。首届农民赛诗会,对于他们来说,意义重大。

  “它既肯定了古体诗的回归,也肯定了我们农民诗人的地位。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农民,是有文化、有诗情的,骨子里也有浪漫。”武义诗人徐新华说。这位资产已有上千万的农民,自小喜欢国学,富起来后一直致力于诗歌的普及推广工作,门下已有学生几千人,并创办了《中国诗词网》及各类诗词交流QQ群。

  比赛间隙,婺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沈根新叫住了我。他邀请我,下月参加他们区举办的民俗文化艺术节,届时有民俗文艺晚会、书法大赛等,还要在乾西乡成立婺城诗词学会乾西分会,马淤村成立诗词小组。

  金华农民赛诗会有要求,参赛的作品必须都是古体诗。古体诗是个功夫活儿,平平仄仄,不下苦功,是学不成的。而自五四运动后,胡适、鲁迅等五四时期的文化干将提倡白话文运动以来,古体诗便有所衰落,缘何在金华农村,仍有这么多的追随者呢?

  金华农村素有“耕读传家”的良好传统,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名人辈出。“初唐四杰”骆宾王、五代诗僧贯休,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长期居住金华,写出不少名篇。还有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清初戏剧家李渔等等,也留下不少佳作。到了现代,著名的现代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金华人艾青的代表作。

  要回答诗歌为何在金华回归的问题,我想再讲位农民诗人的故事。他叫吕淮珠,今年36岁,是婺城区竹马乡下张家村人,是位花农,农闲之余的村姑村妇们,抛去了羞涩,在文化广场上扭起了腰身,跳起了舞,还时不时上乡、区、市里的大舞台去表演。

  村里的男人们被“抛弃”了。于是,乡里又派来几位老师,开始教书法、画画,小吕也去学了,“都说诗书画同源,我学着学着,就从书法迷上了诗。”两年前,竹马乡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诗歌朗颂大赛上,小吕凭着《在那茶花盛开的地方》获得一等奖,对诗歌就更有热情了,并逐步转向古体诗。

  我略作统计,29名参赛选手约有一半是近五六年开始创作诗歌的。从发动农村妇女唱歌跳舞,到今天举办农民赛诗会,一只无形的手,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仅今年,金华市委宣传部以文化为主题,就推出了春天的“文化送福”、夏天的“文化消暑”、秋天的“文化润秋”,冬天的“文化暖冬”。

  “首届农民赛诗会仅是‘文化润秋’系列活动的一部分,紧接着我们还将在各地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打造浙中文化高地,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金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楼冰说。

富裕之后的追求

  “浦阳江畔谁家女?迤逦荷塘泛小舟。翠盖田田鱼戏水,玉妃灼灼蝶争流。裙衩露重湔晨迹,罗袖风微拭秀眸。擎雨莲蓬元不染,悠然浮棹掠藏鸥。”这是傅淑青采莲时的有感而发,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用词准确,意境颇佳。

  中华诗词学会诗教促进中心主任孔汝煌是第二次担任农民赛诗会的评委了,去年他也参加了浦江首届赛诗会。对浦江新冒出来的傅淑青,孔老师连连赞叹,农村大有人才:“农民赛诗,赛的不仅仅是农民写诗的水平,更要‘晒’出农民的自尊自信自强,‘晒’出农村的新风尚。”

  头回参加赛诗会的浙江省作协副主任孙侃,大感意外。众多的选手,篇篇佳作,让他笑言:“古体诗的复兴,也要从农村包围城市。”

  在农村布道诗歌多年的武义诗人徐新华,虽未拿到大奖,却一脸喜悦。“诗歌的回归,是与国家的强盛、老百姓生活的富足息息相关的,这也代表了我们中国文化的复兴。”徐新华说。

  但必竟金华农民诗还在起步阶段,在自学摸索中,难免偏离方向。孔汝煌老师说,即便如此,依然无法让我们移开欣赏的目光。因为他们是农民诗人,抒发的是他们最朴素最高贵的情感,那是对土地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对新生活的赞赏。

  在赛场上,浦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施振强是这么勉励农民诗人的:“我们是农民诗人,虽然做不成太阳,但可以做小星星。星星的亮光虽小,但对黑夜里艰难行走的人来说,已足以看清前方的路。让我们的诗词,给疲惫的心、无奈的心、绝望的心以憧憬、希望和力量,让他们沿着星辰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进。”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穿秋色 00020 农民赛诗 2012-10-23 浙江日报2012-10-2300013;浙江日报2012-10-2300014;浙江日报2012-10-2300012;2764558 2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