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望穿秋色

银色之秋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秋天已经不仅仅意味着收获,有时还会孕育着春天般播种的希望。银色之秋,仿若秋天里的春天,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银发高官”回归乡土,不仅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更用现代农业带动父老乡亲赚取真金白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生犹如四季更迭,一些人虽值迟暮之秋,但因为脚下这片爱得深沉的土地,让生命重新启程。

  69岁的狄乃云对秋天的感情有点复杂。每到这个季节,他会莫名思念被国民党“抓壮丁”的父亲。他从未见过父亲,在母亲的口中,父亲勤劳勇敢又擅长耕作,无奈60多年生死两茫茫。

  这种秋日的思念,并没有因为他担任20年的温州市副市长、为官一方而有所缓解。让他没想到的是,退休后“归田园居”的秋天竟会给他带来安慰,重获一种“春天般的热忱与希望”。

  行走在瑞安陶山镇松垟村,狄乃云是当地人口中妇孺皆知的“狄公”。这位“银发乡绅”2008年退休回归乡土,带领村民种植果蔬致富,赚得真金白银。这故事,在瑞安广为传颂。

告老还乡,躬耕陇亩

  见到狄乃云时,他正在“展鹏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里忙碌着。

  狄公精神矍铄,身着白衬衫、牛仔裤,指挥20多名产业工人将一盘盘番茄、黄瓜和草莓等果蔬幼苗移栽进塑料大棚。110多个钢架大棚依次排开,颇有气势,棚里生长着巴掌大小的番茄、黄瓜、草莓等果蔬幼苗。

  钻进大棚,里面不仅有温湿度监测系统24小时提供幼苗监控服务,还有先进的滴灌设备可以随时给幼苗“解渴”。“可别小看一株番茄幼苗,浇的是无污染的井水,施的是从东北运来的有机肥。明年春节前后,就可以生产出绿色无公害水果。滴灌取代了大水漫灌,一年节水2/3还多。”汗流浃背的狄公轻轻拢了拢土,心肝宝贝似地检查刚栽进去的植株。

  劳作间隙,狄公的谈话将我们带回到1996年5月的夏天。那时,他作为温州市副市长率领市政府农业科技考察团赴以色列参观世界农业博览会考察塑料大棚栽培技术。

  “在以色列的‘基布兹’(Kibutz,译为‘农业合作社’或是‘集体农庄’)内,我第一次见到大棚蔬菜、滴灌技术,以色列人均水资源只有290立方米,凭借这种先进的栽培技术,犹太人在缺水的土地上创造出举世闻名的‘欧洲果篮’。”

  狄公1966年毕业于浙农大植保专业,此后又在基层当过近10年的农技推广员。以色列的农业给他带来了深深触动——该国用5%的劳动力为国民提供95%的食物,并将果蔬出口,占据了40%的欧洲市场。“他们以先进科技带动农业比我们要领先20年,这让我们一个农业大国汗颜。”

  当年考察带来的震撼,为狄乃云回归故乡、发展现代化优质农业埋下了伏笔。

  2008年,狄公退休。闲来无事的他经常回老家陶山镇松垟村去走走,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做生意,土地大量闲置,狄公看着心疼。侄子狄浩弟一直在浙南农贸市场从事水果批发的生意,销路逐渐拓宽到全国各地。叔侄俩一合计,把村里抛荒的80多亩土地以500元/亩的价格流转过来,自产自销果蔬,既增加效益又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银色田野,不走寻常路

  陶山镇松垟村的田野与别处不同,它被整齐的白色塑料大棚覆盖,艳阳之下,泛着闪闪银色。

  大棚的尽头,是一个占地1200平方米的玻璃房。这是今年8月展鹏合作社投资兴建的育苗中心,总占地面积30亩,是目前温州地区最大规模的现代育苗基地。

  进入育苗中心,全自动机械播种机、配套育苗床架、蓄水池以及配套管理房等设施一应俱全。据狄公介绍,这个育苗中心,一年可生产高质量种苗350万株以上,满足2000亩农田的种苗需求。

  正午时分,狄公的侄子狄浩弟将培育好的番茄幼苗装车运往平阳,一天就销售掉20000余株。

  “育苗加上种植,最忙季节需要雇80多人。”狄公说,他带着侄子去了山东寿光参观蔬菜博览会,从寿光雇来三名高级农技师专门负责果蔬的育苗。其他的产业工人,不仅包括本村的“银发族”,还有来自贵州、广西、安徽等地的打工者。

  狄公说,当年全家四个兄弟姐妹,只有作为老幺的他读完了大学,一早务农的两位哥哥常年在田里辛勤劳作以支持他完成学业。他当官时,不能为家人谋划什么,如今退休了,想帮助哥嫂及其子女做点事情,以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没想到规模越搞越大”,2010年,展鹏合作社又从临近的桐浦镇金山桥村流转了300多亩土地,再次搭建375个钢架塑料大棚。

  依据自己在温州20多年分管农业工作的管理经验,狄乃云说,他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出示范效应——这些用高科技大棚种植出的果蔬,要达到效益示范、科技示范和生态示范三个作用。合作社还注册了品牌“狄瓜瓜”,主打果蔬和幼苗销售。

  “一是标准化生产;二是生态型管理;三是产业化经营;四是市场化发展。”狄公讲述起展鹏合作社的与众不同,总结、概括的理论功底不减当年。这位参加过1983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参与讨论“一号文件”的老人反复强调——未来,优质高效农业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

  果蔬种植以精耕细作为主,狄公还对一些塑料大棚进行“双层承包”——让农户认领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合作社给他们统一制定种植计划、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包销。

人生之秋,且行且歌

  2010年,另一位银发老人——瑞安光裕集团董事长、有“中国袜王”之称的孙裕强也投资入股合作社,解决了合作社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资金不足。

  “我也看好未来农业的发展。”孙裕强说,他的袜厂年产值已达7亿元,他对财富已经没有过多的追求。同乡狄公回归家乡搞农业,给了他很深触动,他也想借此机会发挥一下余热。

  狄乃云提供农业发展思路和人脉资源,孙裕强负责“工厂式”的现代化管理(如成本核算),侄子狄浩弟为果品建立销售网络,于是,合作社发展的“铁三角”就此形成。

  如今,“狄瓜瓜”的品牌越来越有影响,经济效益也稳步提高。

  然而,展鹏农业合作社的经营并非一帆风顺,从2009年成立以来,各种困难与考验不断。

  第一年受到冷空气影响,棚内的小番茄大部分被冻裂,品相很差难以出售;第二年,因为媒体上传闻德国的黄瓜有致病病毒,导致100多亩小黄瓜无人问津,几乎没有经济效益。

  “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连银行的贷款都还不出。”狄公说,以前他身居“高位”分管农业,自以为关心农民疾苦。没想到,角色对调之后,觉得自己当年做得远远不够。

  他认为,发展现代化的优质高效农业,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上大力投入,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也亟需改善。“农业贷款的利息偏高、农技推广体系也不健全……”

  陶山镇河南村村民李学章是育苗中心的一位工人,每个月包吃住,还有2800元收入。在他眼中,狄公不仅是他们致富的“领头雁”,还是他们的生活、做事的“主心骨”。

  “春节前后你再过来,最壮观的是收获时候,看着一排排的草莓、番茄和黄瓜果实累累地挂满枝头,人生最惬意也不过如此。”狄公对记者说,古人称退休为“致仕”,谓“大夫七十而致仕”。在农耕时代,“致仕”者不论是在京城,亦或异乡宦游,归宿往往只有告老还乡、躬耕田垄。

  在这片他正耕耘着的土地上,他可以怀念自己那善于耕作的父亲、报答兄长多年的养育之恩、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人生价值也不过如此。

  告别狄公,他为记者写下一行小字“回归田园,享受人生之秋,且行且歌”。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穿秋色 00018 银色之秋 2012-10-23 浙江日报2012-10-2300010;浙江日报2012-10-2300013;浙江日报2012-10-2300014;浙江日报2012-10-2300012;浙江日报2012-10-2300015 2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