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杭州求是社区丰富敬老活动——

点点滴滴总关情

  记者 张丽 通讯员 陈勇 郦雨霞

  本报杭州10月22日讯 “看了你们的报道,我们更有紧迫感了。”日前,杭州市灵隐街道求是社区党委书记张利华打来电话,表示要响应本报发起的“敬老,从我做起”的公益活动,推出菜单式志愿服务、“守望工程”和“一对一”结对等活动,更好地满足社区老人们的各种需求,帮助他们安度晚年。

  求是社区的老龄化现象严重,平均每10个人中便有近4位老人,空巢独居老人多达445户。

  几天来,记者蹲点求是社区,调查志愿服务情况,试图探寻社区在对老人精神关爱上,该走出一条什么样的路径。

  点单服务

  一大早,徐卿菊老人家就热闹开了。

  “徐阿姨,你想烫个什么发型?”接到徐卿菊的电话,不到10分钟,志愿者傅有芳便背着工具箱出现在徐卿菊老人的家里。

  “哎呀,都一把老骨头了,帮我剪剪就行。”半年多来,徐卿菊身体不好,常常卧床不起,不要说烫发,连剪头发都没力气出门。听说如今社区有专门帮人理发的志愿者,徐卿菊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电话。

  “最美不过夕阳红,谁说人老了就不要漂亮了?”傅有芳显然是打定主意,要帮徐卿菊好好装扮一番。

  剪发、上卷、涂药水……一个小时的烫发时间,在说说笑笑中过去了。徐卿菊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照照,都不敢相信,镜中那个有着优雅短卷发的是自己,“好看,真好看。”她激动地说。

  新闻背后:求是社区建立一个2000人的志愿者资源库,并且按志愿者特长,分门别类,提供理发、行医等服务。

  英文陪聊

  84岁的黄纪秋爱上了QQ聊天。晚上7时半,散步回来的黄纪秋坐在电脑前。屏幕上QQ头像不停闪动,老人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黄纪秋说:“我们在聊最近火热的诺贝尔奖呢。”记者一看,只见对话框内都是英文。

  和他聊天的是浙江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因老人此前在英语系教书,正在英语专业求学的小王便和黄纪秋结对,成为陪聊对象。

  “因为专业关系,我一直关注国外文化,只是退休后生活圈子小了,很多时候找不到兴趣相投的人,这是一件痛苦的事。”说起此次特别的结对服务,黄纪秋很是感激,“现在我们几乎每个晚上都会用英语交流国内外的新闻。”

  新闻背后:社区安排兴趣相近的志愿者与老人结对,共有300余名志愿者参与该项志愿服务工作,受到大家的欢迎。

  上门结对

  “黄爷爷,天气转冷了,我给你带了几件毛衣和外套,早晚凉,一定要记得多穿点。”周四下午,社工杜亚娜如期登门拜访。80多岁的黄帮达马上递上换穿的棉拖鞋,“现在,家里都会给小杜准备一双,她经常来这里陪我。”

  老人跟在杜亚娜后面,就像一个小孩,乐呵呵地聊着。黄帮达的两个孩子都在美国,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过去虽然偶有志愿者上门,但是高兴过一阵后,反而比以前更寂寞。

  前段时间,社区组织结对仪式,杜亚娜递上了一张写有她名字和电话的服务卡,老人原以为这个服务也坚持不了多久,想不到杜亚娜不仅每周至少上门一次看望老人,还会每天打电话和他聊天。

  “我的孩子远在美国,现在身边又多了一个好孩子,我心里高兴。”黄帮达说。

  新闻背后:社区组织社工与80岁以上空巢老人一对一结对,志愿者作出承诺:每天一声问候,每周上门一次,每月走访一次,每年过一次生日。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点点滴滴总关情 2012-10-23 2761585 2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