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文化志

秀洲农民 乡土入画

  秀洲农民 乡土入画

  受益于传统的年画、灶画、剪纸、刺绣,农民们开始拿起画笔。锅碗瓢盆、鸡鸭鱼羊、捕鱼种地、婚丧嫁娶,水乡农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跃然于画纸之上,成为一幅幅时而瑰丽,时而明媚,时而淡雅的农民画。

  漫步在秀洲区的大街小巷,农民画的印迹随处可见。走进秀洲农民画艺术中心,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农民画让人应接不暇。在乡村里,隐藏在农家院的诸多农民画个人工作室散发出勃勃生机。

  提起秀洲农民画,就不得不提到缪惠新。作为秀洲农民画的领军人物,他创造了诸多纪录:第一个被美国《时代》周刊报道,并被评为“亚洲十大艺术家”之一;第一个被文化部授予“群文之星”称号的农民画家……

  1983年,嘉兴市文化馆接到参加农民画展的通知,但当时只听说过,却没有人见过农民画。于是,文化馆挑选了几名绘画爱好者,前往上海金山参观农民画,当时不到30岁的秀洲区油车港镇民办教师缪惠新也在其中。缪惠新说:“要画好画,就要热爱生活,把生活感动你的东西记在心里。”

  其后,经过半个多月的突击辅导,1983年10月,中国美术馆举办首届中国农民画画展,秀洲区的9名村民用稚拙的线条,描绘烂熟于心的生活场景,从小到大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没几天就变成了16幅色彩饱满、充满乡土气息的画作。其中,张觉民的《南湖菱歌》获全国比赛一等奖,缪惠新的《乡情》获浙江省美术比赛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农民、农村是我最熟悉的东西,所以我将这些元素融入我的作品中。”缪惠新说。他的成名作《乡情》展示的是一位母亲的背影,装饰风格突出,情感跃动强烈。“我想表达的东西用正面表达不出,就用了背影来表达,反而歪打正着。当时画完以后先是送到杭州,几位评委老师看了直接说‘这幅画不用评了,肯定是一等奖。’”对于成名作,缪惠新特别有感情。

  一举成名后,农民画在秀洲大地上开始生根发芽,蓬勃发展。而最早的这批人中,张觉民、陈玉峰以及缪惠新,都成了秀洲农民画的领军人物。

  几年后,政府把缪惠新这位民办教师转成了公务员,让他有更多时间专心创作。

  五年一次的全国农民画展,缪惠新参加过2次后,就选择了个体创作之路。他的作品被许多收藏家争相收购,并被称为“中国毕加索”、“农民毕加索”。

  2004年,在油车港镇绿油油的田野上,“缪惠新画室”正式启用。缪惠新自己创作的54幅画挂进了新画室,还有58幅油车港儿童农民画作品也挂进了画室。

  而在秀洲的广大农村,张金泉、钱胜荣等一个个画室逐渐涌现,秀洲农民画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礼和艺术磨砺,尽显苍劲和厚重。

  今年49岁的朱月祥师承缪惠新,在秀洲一众知名画家中还算是年轻的老画家,有着20多年的创作经历。而他的画室,别出心裁地放在了自己的工作单位——王江泾镇中国南方纺织城的一间办公室里。

  画室外的走廊里,挂着不少朱月祥的作品。村民们的楼房顶上铺满了银霜,一条条肥大的青鱼在河网里游动,屋前挂满了腌制的青鱼干……和谐富足的水乡小镇在朱月祥的画笔下栩栩如生,《青鱼之乡》这幅画获得了2001年全国农民画铜奖。

  “以前还是农民的时候,自己学自己画,内容都是些农民生活,后来在乡镇工作了,发现农民画早已不局限在传统农民”。这些年,朱月祥笔下的内容渐渐丰富起来。公推直选乡镇干部、农家装上太阳能热水器等都入了画,并在全国刊物上刊登出来。

  走进朱月祥的画室,散落在桌上的各种草稿格外引人注目。原来,这些都是纺织城里的农民画“粉丝们”画的。自从朱月祥来了这边工作,纺织城里的老板、退休老师纷纷慕名而来学习农民画,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支几十人的粉丝团。“经过这么些年,农民画的创作者早已超越了农民,只有立足于广大群众和基层的艺术形式,才最具有生命力”,他说。

  朱月祥桌子上,一幅笔触细腻、涂改痕迹不少的《家门口的丝绸之路》的铅笔草稿图,就来自65岁的退休老教师黄明观之手。

  黄明观就住在这附近,退休后原本学书法的,后来听说家门口有一位大画家,又不要求美术基础,就跑来跟着学,成了粉丝团的一份子,画了一阵也像模像样。

  今年,朱月祥推荐黄明观的画参加比赛,奖金都拿到了几百块,还被推荐去参加区里的培训。黄明观热情高涨,目前手上有十几幅草稿。

  而老板娘沈振英也是粉丝之一。按照她的说法:“上午做生意,晚上跳排舞,其他时间没事就找朱老师学画画,生活也丰富了,比打麻将要好,而且我们还算年轻的”。在农民画爱好者中,40岁左右的老板娘们确实是年轻人。

  在朱月祥的计划中,明年,等粉丝们的画再多一点,再成熟一点,他要举办个王江泾镇企业老板娘农民画展,专题展出大家的作品。

  时空流转,曾经的江南水乡已经变成了现代化新农村,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也有了新身份、新职业、新生活,秀洲农民画也即将迎来自己的“三十而立”。老一辈的画家渐行渐远,新生代农民画家浮出水面。

  走进新塍镇西吴村,金秋时节,大片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属于田间独有的清香洗涤了城市的灰土。村里一栋三层小楼里,少儿农民画培训班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培训班门口,贴着一张“西吴村农民小画家花名册”,其中最大的16岁,最小的才10岁。不大的屋子里,一群孩子们,拿着铅笔、水彩笔,正在老师吴利英的指导下学画农民画。构思、构图、定稿、着色……一个个小画家拿着画笔,像模像样。

  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超乎常规的色彩描绘着心目中的机器人、外星人,田间的鸟、水里的鱼。和成年人的农民画相比,各种超现实主义的奇思妙想和农村生活的童趣交相辉映,颇具特色。

  吴利英出生于1979年,是秀洲新区实验学校小学部的美术老师,西吴村人。暑假和周末,她都会在村里免费教孩子们农民画。

  “我们西吴村的孩子都是淳朴的农村孩子,接触画画的机会不多,所以很珍惜每次的机会,比起城里孩子来,学得更加专心,父母也很支持。那些调皮的男孩子也能坐得住”,吴利英说。

  而在高照街道的拆迁安置小区陶泾新村里,高照小学的美术老师陈寒英住在这里,也在教着这里的孩子画画。

  吴利英和陈寒英所在的学校都属于秀洲农民画后备人才基地。在这两位年轻的美术老师看来,孩子们的想法更为现代,思维方式也和成年人不一样,眼中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也有着大人看不到的特点。从小培养孩子们,有利于农民画的发展、延续、传承和创新。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文化志 00019 秀洲农民 乡土入画 2012-11-02 浙江日报2012-11-0200010;浙江日报2012-11-0200013;浙江日报2012-11-0200015;浙江日报2012-11-0200019;浙江日报2012-11-0200022 2 2012年11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