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8版:群艺
3  4  
PDF 版
· 撷得海韵入雕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撷得海韵入雕刀
□邱国鹰
  位处温州瓯江口外的洞头,是由103个岛屿组成的海岛县。浩瀚无垠的大海,曲折绵延的岸礁,在奉献出丰饶海鲜的同时,还给人们馈赠了斑斓多姿的贝壳。聪慧的海岛民间艺人,经过对贝壳的穿串、堆垒、雕琢,创作出独具海洋韵味的贝雕工艺品,为我国的民间工艺宝库增添了亮彩。

  在洞头,至今精于贝雕的老艺人已为数不多。有着30多年雕艺生涯的叶永福,是仍然雕凿不辍的佼佼者之一。

  叶永福从小喜爱美术,上世纪70年代初,他初中毕业,正逢县贝雕工艺厂招收工人。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和选拔,他以优秀的表现被录用到雕刻车间当学徒,主攻人物雕刻。三年间,他拜从外地引进的雕刻高手为师,又虚心向厂里的技术人员学习,到温州求教市工艺研究所的名家,还远赴敦煌、龙门、麦积山等地的石窟观摩写生。从当代工艺高手上学习技艺,从古代石刻造像中汲取营养,打下了扎实的雕刻基本功。

  1977年,他成功设计制作了长1.1米、宽0.7米的贝雕画屏《春湖钓趣》。用贝壳打磨细刻拼搭成的画面生动逼真:近处,花团锦簇,游鱼甩尾;姐妹垂钓,欢欣雀跃。远处,小桥拱卧,亭榭隐约,春光明媚,一派生机。这是“四人帮”粉碎后的次年,作者借作品抒发了人民劫后重生的喜悦心情。这件作品在广交会上受到好评,得到了批量订单,不但在国内销售,还出口东南亚,成了当时县贝雕工艺厂的保留产品。初战告捷,叶永福很受鼓舞,又陆续设计出了《反弹琵琶》、《盗仙草》等作品投向市场,备受青睐。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县贝雕厂改制,大部分工人改了行。执著于贝雕艺术的叶永福矢志不移,自己创办工艺厂从事贝雕生产。更为难得的是,他在传统的贝堆、贝雕画屏的基础上,大胆开拓创新,为贝雕技艺的发展作了可贵的探索。

  传统贝雕画屏的创作,是把设计总图析分为贴料分解图,按要求将不同贝壳经砂轮打磨,再进行块面粗雕,而后运用线刻、点刻、劈刻等手法细琢,经水磨后抛光上色,最后按设计总图,把这些加工过的一片片贝雕块面,组装粘搭在事先加工上色的底板上,周边配以红木等名贵木料制成的外框,并装上玻璃。这种贝雕画屏,大多在墙上悬挂,很受欢迎。不过,它还仅是二维的,立体感欠缺,与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尚有差距。叶永福从木雕、石雕等姐妹雕刻艺术中吸收长处,运用透雕、镂雕等手法,突破了贝雕画屏依附于底板外框的局限,进行贝壳圆雕技艺的尝试,创作出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他创作的贝雕《云海流音》,以生长了20多年、高度达30多厘米的罕见大蚌壳,替代贝壳画底板,使整个作品浑然一体。又选用洁白亮丽光泽度好的贝壳,雕刻了两名如敦煌飞天的乐女形象,雕工精细,造型生动。乐女在祥云缭绕中,漫拂丝绦,飘逸悠悠;缓拨琴弦,轻音袅袅。绕梁妙音的流淌,让人们进入了如痴如醉的美境;贝雕材质的细腻润滑,恰到好处显现了人物的丽质俏美。又如《如来佛》,从上千斤蚌壳中挑选特厚特白的佳料,保留其自然色彩,运用了镂雕手法,使作品呈现三度空间的立体美。这尊既不配底板也不设外框的立体贝雕佛像,其恬静安详的神态、庄严慈悲的内涵显现无遗。这两件创新贝雕作品,先后在1996年、1999年浙江中国民间艺术展览中喜获金奖。

  在大量的贝壳原材料中,常会接触到破损的螺贝。叶永福从根雕技艺中获得创作灵感,对他们巧加利用,成为完美的贝雕艺术品。贝雕《乐悠悠》,用材是一个沿口损坏的大螺壳。作者在螺背上稍加点拨,以浮雕手法琢出老渔翁的头部,褐色的螺壳很自然地成了披在渔翁身上的蓑衣。又在螺沿破碎处的顶端雕手,下端凿鱼,用一细钓线连接,于是,一幅钓鱼乐图展现出来。化腐朽为神奇,还螺壳以海韵,足见作者贝雕艺术的精妙之功。

  洞头是省级风景名胜区,随着温州(洞头)半岛的建成,交通进一步便捷,到洞头海岛的游客络绎不绝。叶永福的贝雕作品,受到许多游客的喜爱,借助于此,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贝雕传统工艺,定能发扬光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