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视点
3  4  
PDF 版
· 第五届全浙书法大展评委感言
· 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 二十五周年感赋并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第五届全浙书法大展评委感言
  第五届全浙书法大展评委感言

  ■陈振濂:

  第五届全浙书法大展评选,一方面让我感受到了浙江书法群众基础的雄厚,普遍水平高,是浙江有别于其他省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另一方面则深深感受到浙江雄厚的学术、教育实力的支撑。不但当年受到沙孟海、陆维钊先生恩霑的一代,即使是年轻一代的书法新星,直接的到美院进行科班的专业训练与进修培训;间接的则是利用社团、朋好之间所传递的美院书法专业教育的专业标准的普遍影响,使浙江一批有希望的书法新人,都具备了相当的专业风范。当然,反省目前的展览体制,我以为我们还缺乏一种高瞻远瞩、引领时尚的胸襟和气度,我们的投稿、评选、评奖的全套工作程序,还很难做到超越一省一域、在全国发生大影响,我们也还缺少一种像沙老陆老那样登高一呼群起响应的号召力。作为文化大省旗帜下的书法大省的立足点,这是在今后工作中需要认真反思与亟待认真加以研究的。

  ■鲍贤伦:

  “第五届全浙书法大展”在组委会的领导下,在全体评委的通力协作下,顺利地结束了。从投稿作品的质量上,使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省书协多年来坚持“四重原则”、深化“双精工程”内涵的持续成效,看到了省书协的领导层和各地方书协合作、具体组织动员指导书法创作的明显成果,看到了书法大省建设目前的概况。

  同时,评审也使我们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怎样促使有实力的老作者继续保持并激发出新的创作和参展热情?这次在沙孟海奖的评选方法上,增加了对以往参展获奖经历的统计。可能由于第一次实行,也可能一个大奖几率太低,这个方法对老作者的号召力与预期还有些距离。又比如如何提高评审效率又避免评审风险?如何克服评委个人审美定势的局限和集体无意识的惰性?看来还得进一步完善评审机制,并建立新的评委库制度。再比如怎样把展览的评审工作与省书协专业委员会(比如创作、学术、篆刻、教育等等)的工作衔接起来,从展览这个反映当下创作现状断面的真实样本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并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使评审工作更加综合和立体化,使展览真正发挥更加积极健康的导向作用,也是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索的。

  ■赵雁君:

  第五届全浙书法大展从组织发动征稿、加工到评选,历时4月,成效显著。这次书法展,又是一次浙江书法的大检阅,浙江书法有底蕴、有底气,书法队伍不断壮大,梯队分明、层次分明,而且呈持续稳定上升的势头,这从来稿作品中已得到印证。这与省书协的有序组织、发动、加工分不开。关于评审,浙江书协的评审已走向成熟,日趋完善。评奖是为了激励,用评审办法来引导鼓励浙江书家对各级大展的积极投入、积极参与,是浙江书协评审工作的一次开拓性尝试。将历届参展成果纳入大奖的评选,这是对作者书法水平的综合评定的直观体现。实践证明,这样的大奖产生办法方向是对的,这次评选办法中的分值设置还是较为合理,从这次结果看,既体现了历届参展成绩的重要性,但主要还是取决于本次参展作品的成绩,所以,对出类拔萃的新人新作尚未有太大的负面效应。另外,用评审办法来实现评审的公正性、合理性,这已是浙江书协历次评选优化的结晶,如何打反对票的方法决定入选、入展作品的取舍工作,很大程度削弱了人为感情因素的影响。

  ■汪永江:

  本届全浙书法大展的主要特点,概言之,即是专业性、经典性与学术性。专业性体现在浙江一直以来在全国是专业理念的形成最普遍、最彻底,专业人材最多、最集中的地区。此次投稿作者专业化程度之高即说明了这一趋势;经典性体现在浙江书风长期形成的从经典中来,不违背经典之理,反对自由体的共识。此次投稿作品之书风纯正、气息古雅,即是长期接绪经典所播下的种子;学术性体现在浙江书法创作意识在高端是以研究的立场看待书法的,是在大美术范畴、艺术创作以及大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此次的入展作品,尤其是获奖作品,所凸显的不仅仅是书写功力、创造性想象力的个性发挥,更是作品背后的学术意识与艺术创作观念的深化的结果。

  当然,全浙展是多元的、多样化的书体风格并存,这是浙江书风一直不断涌现的生命力。但全浙展更深的意义在于体现了浙派书风始终如一的稳定的共性,成熟是其恒定的基因传承所形成的传统,对优良品质的坚持不是保守。“第五届全浙书法展”即集中展示浙江书坛这一传统:专业的、经典的、学术的。

  ■戴家妙:

  在短短的两天半时间里,我通过评选,学到了很多东西,呼吸到了新鲜空气,启发很大。许多作者为了能写出一件满意的作品,用纸、形式安排,很见苦心,作品背后凝聚了他们很多的心血。要是大家能把创作体会写出来,汇总起来是很感人的。在书写手段日见单一的今天,写作品参加展览,将会成为许多人日后生活的重要经历。在书家的成长过程中,参展记录也将成为个人履历的主体部分。由此可以凸显出当前参展人的心态:累积经验,一展抱负。遗憾的是,展览入选、入展数量有限,更别提获奖了,许多好作品无法进入最后的复评,这对累积经验肯定是有好处,对一展抱负当然是一种打击。不过,我想:重要的是经历,有经历就会有收获,因此,展览评选工作对大家来说,既是有情的,也是无情的,关键在于参展的心态。

  我对书法始终有一种感受:书法因实用而审美,总是由粗俗向精美的方向发展。在评选中,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浙江书风精美化的倾向日益明显,写二王小行草的越来越多,但也产生了新的困惑:人人争写二王,言必称二王,二王成了一种口号名词。我担心,这样会不会把二王写俗了?但愿这是一种杞人忧天的幻觉!

  ■张 索:

  参加第五届全浙书法大展评审工作,感触良多。从作品的初选来看,盲目的书法热已消退,一些不合书法规矩的作品已很少见。投稿者比较成熟,作品的水准较高。从评选机制及程序来看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无论是入展还是入选作品绝大部分是能体现当今浙江书法篆刻的实力和发展趋势。在评选环节上用投反对票方式来淘汰作品比较合理。

  获奖提名环节是选拔优秀作品的关键,虽提名不等于获奖,而获奖必先获提名。由于每评委仅三张提名票,看中的好作品很多,只能忍痛割爱。由于本届评委总数较前几届减少,获提名者相对减少,加上提名时不能说没有感情成分,地域成分,书体成分等等,所以一些优秀作品成为遗珠现象也就难免。

  评选是公正的,评选的科学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陈大中:

  在本次全浙大展评选中,发现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浙江书法创作主力,以青年人为主,中、老年书家越来越少,尤其在获奖作者中更是明显。二、浙江本地书法特色不凸现,书风“全国化”倾向明显。

  从这两个变化可以感觉到:第一个变化可以看出浙江书坛的未来将如同以往一样,继续人才辈出梯队完整,前景光明。第二个变化则是当前信息交流通畅时代背景下,地域书风将如何发展的问题。当前全国各地互相借鉴交流、影响地域书风都有所式微,也许将来的创作风格将会以“流派”的形式而不是“地方”的形式来发展,同样浙江特色的淡化,也许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到浙江书坛的包容性与发展前景。

  ■沈 浩:

  本次全浙大展在省书协领导的充分重视、周密部署以及各地书协的积极配合和全面发动下,评选工作已圆满落下帷幕。全面回顾本次展览的评审经过,评审工作是在品评当下作品水准的基础上参考作者以往的综合素质,公正客观地展开的。我认为“四重”原则在我省提出后的七年间,我省的书法篆刻创作已在这一睿知的战略思想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了我省鲜明的艺术创作特色并确立了得到共识的明确的品评标准。此次来稿的作品中涌现了一大批风格鲜明基本功扎实、格调纯雅的精品佳作。通过这些作品能够反映出无论是我省多年来重点作者还是近几年来新近涌现的创作好手都十分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很多作品不但注重形式上的出新,而且更重视作品内涵的锤炼,尤其是杭州、温州、绍兴等地区的作品水平普遍较高,呈现出了和而不同的地区风貌。入展和获奖作者中更不乏一些年轻的新作者,透过作品能看出他们有鲜明的艺术追求,有较强的控驭能力,创作思路敏锐开阔,作品不失沉着、老练。因此对本次评委来讲要在这其中做出取舍也并非易事。在看到成果的同时,我认为目前我省各地的创作发展还不甚平衡,个别地区稿件甚少,水平相对较弱。篆刻作品虽然总体投稿水平不弱,但投稿的数量与我省作为篆刻大省的实际从事创作的人数不符,有待进一步的鼓励和发动,以期能够在浙江省第二届全浙篆刻大展上有所充分展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