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7版:评论
3  4  
PDF 版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现代南方的新田园诗画风(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论漓江画派的发展与审美特征
现代南方的新田园诗画风(上)
■苏 旅
  自2003年以来,关于广西要“打造”漓江画派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画派可不可以以“打造”这一话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显然是中国画坛的一件好事。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一个画派是否能够成立,不外乎如下几个因素:1、杰出画家概念:有一个或几个代表画家以及在他周围从事创作的艺术家。如乔托画派、伦勃朗画派、四王派等;2、地理概念:同一地域中同一种艺术追求和艺术风格相似的艺术家。如中国的浙派、吴门派、岭南派、长安画派以及西方的威尼斯画派、佛兰德斯画派等;3、纯粹风格学概念:地域不同但艺术追求相雷同的艺术家。如西方的巡回画派、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等。另外还有特指某一特定艺术机构中工作的画家群体,如北宋的“院派”、西方的“学院派”等。综上所叙,具备其中任何的一个因素都可以认同为一个画派的成立。“画派”本来就没有,是后人为了更好地区分和记忆前辈艺术家的作品和艺事而特意设定的一个概念。只不过过去的画派大都是“事后”打造的,现在的画派已经提升到“事前”打造而已。其实,事前打造画派的专利也并非漓江画派所独享,著名的加拿大七人画派就是先有画派再有作品的。值得注意的是,继广西提出打造漓江画派之后,东北的“关东画派”、“冰雪画派”、西部的“黄土画派”也纷纷“揭竿而起”,形成了中国当代画坛的一道夺目的风景,也让很多媒体和大众把注意力转向了本来并不是当代美术热点的中国南方、西部和北部。地处地理和文化边缘的地方美术家们,用自己的努力试图在当代美术史上开拓出具有自己地方艺术特色的一块天地,在一个文化艺术多元化的时代,这应该是非常值得支持和赞赏的。正如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在《提倡艺术的地方特色》一文中所指出的:“艺术创作要不要具有地方特色,要不要鼓励或提倡建立地方画派,本来是没有争议的问题……世界上的艺术历来是多样的,各民族、各地区富有特色的艺术创造使世界艺坛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强势国家推行的充其量是一种时尚文化和摩登思潮,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艺术上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更显重要。”艺术流派也是一种百花齐放。比如漓江画派,只要它存在,就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现象。

  广西美术从一个美术发展相对落后的边境省份发展到今天“漓江画派”在全国所彰显的影响,有着特定的历史和时代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新时期以来,广西美术和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漓江画派的成长、壮大和崛起,并在国内外美术界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一、复苏期——民族风情和前卫思潮、漓江画派的萌芽

  我把1978年至1990年广西美术的发展称为复苏期。和全国一样,恢复高考后的一批批富有艺术天赋的青年有机会迈进专业美术院校大门,接受系统的造型艺术基本功训练和较为广博的中外美术、人文科学的熏陶,毕业后并分布在广西美术的很多重要岗位上,使广西美术队伍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批人中的黄格胜、刘绍昆、尤开民、周耀潮、雷务武、黄菁、祁海平、高峻、郑军里、梁耀、苏旅、刘南一、张冬峰、肖舜之、余永健、伍小东、刘新、石向东、黄月新、何镇海、谢麟、唐玉玲、雷波、黄少鹏、杨诚、姚震西、韦军等后来都成为广西美术界的主要创作力量。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是广西美术在十年动乱后的第一次大展示,这一时期广西的画家关注的是带有猎奇色彩的少数民族和边境战争的题材。梁耀的《小河水涨大河满》和雷德祖的《高山下的花环》是典型代表。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还有孙见光的《试新鞋》、谢森的《苗乡十月》、刘晨煌的《百色起义》、刘绍昆的《法卡山一日》、郑军里的《金秋》、李伟光的《远山》、苏旅的《古老的巴地寨》、沈名存的《新娘》等。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广西美术在这一时期虽然达到了一个高潮,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团体优势、艺术优势和风格优势。尽管时任美协主席的老画家涂克也曾提出要形成“漓江画派”的口号,并身体力行,但终因和者寥寥而且并未将此纳入美协的具体工作部署,而成过眼烟云。

  也就在这一时期,广西首批国画研究生之一的黄格胜和他创作的200米长卷《漓江百里图》,成为后来改变广西美术发展格局的大事。《漓江百里图》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展示了广西本土美术资源的丰富性和独有的艺术表现潜力,而且也是一件真正意义上的以漓江山水作为艺术表现的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其形象、气韵、符号、意境和人文情怀的作品。

  二、探索期——个人风格逐渐成形时期

  从上世经90年代起,广西美术进入一个快速发展和相对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色是,画家们的重心都放在自我探索、自我创新和自我完善上。广西美术界在抓全国重要美展、重点美术作品和美术队伍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黄格胜的《漓江百里图》和赠送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江作青罗带》影响甚广;在第八届全国美展中,张冬峰的油画《这里的山林静悄悄》、石向东的雕塑《行进》、张复兴的中国画《一溪寒水出秋山》等获优秀作品奖;第九届全国美展又有张冬峰的油画《家园》获银奖;雕塑家石向东更是连续两届拿下全国体育美展的特等奖。广西的美术家开始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面貌和艺术风格,也为广西美术的进一步整合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新世纪——漓江画派的打造与成型

  进入21世纪后,广西美术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成绩,但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了更深层次的反思。用著名作家潘琦的话就是:广西美术是好作品多,精品少;好画家多,大画家少。这的确一针见血地点中了广西美术的软肋。广西美协和一些理论家、画家也在思考如何整合广西美术资源和队伍的问题。如广西美协组织的贵港写生活动,蔡道东组织的北海水彩群体活动,苏旅、刘新策划的“我们的亚热带——南方的风景2002展”,苏旅、石向东策划的“一频道——广西前卫艺术六人展”、雷务武策划的“广西版画九人展”等专题展览。其中比较有想法和潜力的是“南方的风景”画展。但上述的这些活动也只是一些小范围、小规模的美术整合行为。无法达到将广西美术、整体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的目标。2001年,时任中共自治区宣传部部长、作家、书法家潘琦从站在广西大文化战略的高度,率先提出了打造“漓江画派”的概念。遗憾的是,广西的画家们长期强调突出个人风格,习惯单兵作战。虽然在2002——2003年间一连开了几次关于打造“漓江画派”的专题会议,但迟至2004年,广西美术界才真正把领导的呼吁变成自觉的行动,其主要标志是广西漓江画派促进会的成立和“五彩广西——漓江画派艺术展示月”大型艺术展览的举行。漓江画派促进会团结了广西最优秀的艺术家队伍,在中国21世纪的画坛上掀起了一股打造画派的旋风,“漓江画派”以一个新时代的新形象登上中国画坛。

  纵观新时期以来广西美术的曲折发展,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新时期广西美术最大的收获是“漓江画派”艺术品牌的成形。这一艺术品牌的生成、生长和发展,既有老一代艺术家帅础坚、阳太阳、黄独峰、涂克、李骆公、叶侣梅的殷切期望和身体力行,也有近年来广西一批中青年艺术家努力探索、勤奋创作的精神,更有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潘琦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高瞻远瞩的文化战略。潘琦以一个领导者、作家和理论家的才能、才情和文笔,先后撰写了数万字的专题论文,从漓江画派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和审美特征以致文化内涵,深入浅出、精辟入微,从理论上给予打造漓江画派以坚实地支持,是所有关于“漓江画派”的理论文章中文字最多、论述最全面、也是影响最大的。正是在潘琦先生的身体力行之下,广西美术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一个以桂林山水为主要创作主题的中国画画家群,以红土丘陵亚热带风景为主要创作主题的油画家群,以精湛刀法和黑白意蕴取胜的版画家群、以北部湾海洋风景为创作主题的水彩画家群、以现代意识和先锋风格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雕塑家群,带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的“漓江画派”,在古老的八桂大地上脱颖而出。

  (未完待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