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视点
3  4  
PDF 版
· 当代美术批评探讨
· 书画研究院
与画家焚画
· 批评之批评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10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读《西安宣言》的思考
批评之批评
□高振平
  最近,我作为一名列席代表参加了“西安·当代美术批评模式研讨会”, 聆听了国内一些资深的批评家和理论家们的见解。有收益,更有思考。

  如果说中国的美术批评现状存在许多的问题,甚至有人说中国就没有真正的批评家。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会议的真正意义应该在于引发对美术批评的思考。《西安宣言》只是一个让学者和学生对批评重新思考的标志性起点,决不是归结点。

  一

  会议对“模式”一词的理解形成了共识,即:一种宏观的规范意义,而非仅仅停留在文体形式的层面中。这样,就肯定了批评的思想性的探讨。没有思想就没有批评。美术批评和其他批评一样必须是建立在哲学的思想体系上。如果丧失了哲学的思考,批评就失去了方向。仅就美术作品谈美术,就会迷失于茂密的森林中,失去了宏观的把握和正确的信念。与会的许多代表,普遍是在就美术批评谈美术批评,而没有充分地强调它所依赖的哲学基础。有一些代表在发言中都提到了反对使用“大词”,要用具体的词汇进行批评的表述。可是一篇深刻的批评文章,决不应就现象论现象,就具体论具体。必须从具体的批评中体现宏观性。因此,恰当的“大词”,却是高度的体现。空泛的“大词”是建立在枯竭的思想基础上的,它的根源在于此。中国最缺的就是思想家。在这样一个普遍关注实用和利益的时代,思想常被看作为没用的虚空。然而,如果没有了思想,繁荣的经济社会就会满载物欲而走向黑暗。

  没有思想就没有批评,批评家应首先是思想家。正确的思想态度产生正确的批评姿态;正确的思想内涵诞生正确的批评导向。思想是内容,哲学是方法,批评是体现。社会文化的特点在于它的整体性。美术批评家的困惑不能仅仅寄希望于批评家内部解决,也不能在批评家和画家的探讨协商中解决。没有大的思想的诞生,许多的问题都不会解决。

  可是大的思想从何而来呢?它不会凭空从天上掉下来,而是在具体的实践和工作中培育而来的。它如植物的生长要有其规律性,但是没有播下种子就永远等不到发芽的时刻,更不能期待有所建树和硕果累累。批评家其实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批评的实践中,播下思想的种子。种子是微小的,可是它可孕育整个的世界,这就是最小可以成为最大,最大却又体现在最小之中的普遍道理。那么,模式在这一层面上讲应该是指种子的品种。

  二

  批评家必须要有强烈的正义感。批评家的使命是毫无畏惧的真理追求者。不被金钱收买,不被权势压倒,不在险境中畏缩,这才是批评家的品质。这种品质注定了要经历更多的磨难,批评家的可贵就在于此。批评家的矛头不仅仅是针对他人,同时也要对自身进行不断的反省。

  同时,批评是要有气量的。19世纪的欧洲批评家们就具有无情批判他们时代的气量。在对新时代的赞扬声中,马克思和拉斯金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弊病,对其进行了无情的鞭挞。由于社会的整体关联性,在美学和艺术领域同样也引起了强烈的批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艾伯特亲王的初衷是为了赞扬工业革命的成果,于1851年在伦敦策划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在一片赞扬声中,一些高瞻远瞩的批评家看出了问题的所在。由于社会结构的改变和生产技术的工业化,美学的品位降低到历史的最低点。艾伯特也强烈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而后他鼓励一群批评家和艺术家投入到了艺术教育的改革中去。

  欧洲的其他国家如法国和德国的参观者中正因为有了拉博德和桑佩尔的批评声音,才为后来欧洲和他们国家的艺术革新和设计运动拉开了序幕。桑佩尔的书同时是向3年前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的致敬。美术批评只是从一个特定的专业角度进行批评,它与其他的批评在本源上保持着整体的关联性。后来,维也纳的理论家李格尔艺术意志的理论就是针对桑佩尔学派的物质决定所进行的批评。从拉斯金到桑佩尔再到李格尔的理论和批评,在推动和指引着欧洲艺术与设计的革新。李格尔对桑佩尔的批评就是批评之批评。其实,批评之批评是永无止境的。批评之批评同时也体现在自身的进步中,如马克思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后,又逐渐地加深了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认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并非是在很短的时期内可以推翻的。这里包括,他在伦敦时受1851年博览会的触动。而后,他长期地埋头于大英图书馆,开始了巨著《资本论》的研究和写作。一个影响世界的批评家是善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批评之批评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对真理的追求是建立在积极的批评基础上的。

  另外,对于批评家是否可以做策展人的问题在会议上也有所争议。其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也就是1851年英国博览会的策展人艾伯特。会后的批评者也是艾伯特,并且积极地投入到艺术教育改革之中。只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批评家是不是策展人就不存在可争议性。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身份的复杂性。但是只有具备否定之否定的精神和批评之批评的勇气,一切才会迎刃而解。

  三

  在研讨会上,有的代表强调批评要有史学意识。有的代表却认为批评和历史是两回事,反映在教学上最好分开。我的观点是,不论形式如何,关键的问题是不能忽视学科的整体性,不能就批评教批评,纯历史和纯考古地教历史和考古。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是一个历史的观念问题。历史的意义是什么?学历史有什么用?历史的意义在于当代,学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历史现实作用的一种表现就是批评。在教学中可以有侧重点地分专业,但是切不可划地为牢。美术史已经是史学中众多分支的一种。在分下去的同时,对整体文化的掌握就会同时要求越高,这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在重视细微性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广泛性。正确地认识历史,认识批评,认识理论与实践。在深入的同时,浑然一体地视察时代画面,应更加清晰。

  结语

  哲学概念否定之否定,反映在理论的层面就是批评之批评。关于批评模式的探讨实际上就是一个需要反复批评之批评的过程。要重视精神领域的思想性同时要关注形式上的方法性;要坚持正义感,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否定之否定中永不停息地追求真理。僵化固守是寻求真理的障碍;在学科的建设方面,既要精微,同时还要广大;既要细致地观察局部,同时也要不断地对整体画面加深认识。既要分专业,同时也要融合相关学科。这一切的实现应建立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批评家的批评之批评的意义就在于此。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