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6版:画家
3  4  
PDF 版
· 和导师一起的日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和导师一起的日子
  中国画历来重视师承关系,这才有了流芳百世的课徒画稿。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有幸成为刘丹老师的首届山水画硕士研究生,有机会聆听先生的指点和教诲。刘丹老师属于少壮派,既没有老教授的那种矜持,也没有当代水墨画家的那种躁动,他始终以一种平和中庸的心态对待艺术、对待生活,并恪守着中国传统的为人师道的准则。

  入学那阵子,在和先生的恳谈中,他说:“研究生三年说来长,其实很短。如果不抓紧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这三年如果你画不好有两个原因,一是我教授的不到;二是你们不用功。”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一个为师的大道理:教与学双方的责任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性,我想这句话所折射出的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

  在先生的指导下,我从宋代经典作品入手,忠实于原作的临摹。每在临摹前,他都要精心讲解,要求把宋画精湛的技法及画理融会于临摹的全过程。他强调宋画最讲关系及秩序性,整体地看,局部地画,在对比中深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画面的协调性及整体性。在临习中,对于较难的用笔,先生亲自动手示范、讲解。先生常说“遇到问题打电话给我”。先生几乎每个星期都在百忙中放下手中的事务,专门到临摹室讲评作业。这一年来在他的教授下我通临了宋元的数张名画,收获颇丰。

  同时,先生在教授之余,不断在中国画上探索进取,而我又常常成为他的新作的第一个观众。先生在谈到山水画的创新时说,山水画的创新既要不同于古人,又要不同于今人,但又要和他们有所关联。这真是较难的事。因此,这个创新应致力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的研习,二是对大自然的“师造化”,长期这样的实践才能逐步画出自己的风格,这需要大量的实践。

  先生出身名门,祖籍浙江,却拥有西北人的豁达和率直。他似乎永远是这样的一个人:不愠不火地做事,但在运动场上却是生龙活虎,所以他每天总是显得那么精神。先生对教学的一丝不苟,赢得诸多学生的爱戴。让人感觉他们是兄长或是朋友。我听过先生给本科生上课。对于不好学的学生,先生从来不点名直说,而是婉转地说“我们班有人的作业做得不好,要加把劲呀”。而在课下先生让其他同学去做那同学的思想工作,这是多么地负责又尊重学生啊。先生时常会为学生的一个临摹过的稿子亲自去联系解决,会为一张临摹品而亲自去和图书馆交涉,还会为学习用的教室而去奔走。

  有时先生会很有激情地邀上我们几个研究生趁傍晚到秦岭里的农家乐吃上一顿别样的农家饭。其实是为看山、听山、感受山文化。西安古城闷热难耐,这里却清凉如秋,同来的几位学生穿得少了,冷得直打颤,先生忽然想到车厢里有衣服,大家就纷纷去争抢。不管好看与否,先披上再说,确实暖和了许多。大家也乐得其所,又多了一分笑料。

  和先生相处了一年多,在一起吃的不过是几碗家常面,这让我们感到很是过意不去,而他却说便捷为好,不要搞那么复杂,为人处事要简单些,可画画却一点不能简单。

  正如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一样,先生的山水画质有而趣灵,并秉承黄土画派的优秀传统,作品传达出一种生生不息的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气息折射出先生对生活的感受;这气息折射出先生淡然处世,恪守师道的人格品质。让人在山水畅神间感悟得到一种超脱的美。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当是刘丹老师的一个写照吧。

  2004级研究生 乔建业

  2005年7月28日

  (陈瑞、龙晓军供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