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9版:鉴藏
3  4  
PDF 版
· 对苏州艺术品市场的思考
· 拍卖传真
· 古陶瓷的鉴定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对苏州艺术品市场的思考
■雨 木
  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赞美苏州是个好地方。随着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的发展,苏州给国人的印象不但是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而且经济发达,社会治安好,因此适宜人生活居住,也适合青年人创业发展。

  也确实如此。古城苏州历经2520多年,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美丽的太湖,优越的环境,肥美的土壤,诞生并养育了一些伟人,这些伟大的人物和广大的苏州人创造了历史的奇迹。这就是今天的“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其大家熟知的人物有春秋战国时代的阖闾、伍子胥,唐代的杨惠之,明代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蒯祥,清代的姚承祖、沈寿等等。离开这些人物,接触到的是古园林及其营造技艺、书画、昆曲、评弹、古琴、桃花坞木刻年画、苏绣、装裱、花烛、吴歌、江南丝竹、民乐、宋绵、缂丝、狮龙舞,还有宝素珠、蓝印花、金箔、金线等等。鼎盛时期有22大类3000多个品种。现今,苏州申报批准的“文化遗产”占到江苏省的一半。

  经济发达,这是大家看得见的事实。经济总量、外贸出口在全国市级排队中位于第二。在全国百强县中,苏州下辖的县市全在其中,而且居于前10名。昆山、张家港更是名列前茅让人自豪。苏州的人均GDP与上海人均GDP基本持平。在“全球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排名”中,苏州位列第89位,居于位列第97位的南京之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达的经济”这两点是形成艺术品市场的两个基本条件。苏州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然而收藏圈内的人士和从事艺术品投资的人以及热爱艺术正准备步入艺术品市场的人,总感觉到苏州的艺术市场不繁荣,平淡无味,甚至有点“清冷”。据2006年6月4日苏州《城市商报》报道,“吴门画派拍卖想救市”。报道说,“与北京、浙江等地市场相比,苏州的书画艺术市场行情长期处于低位运行状态,作为苏州画坛中坚力量的中青年书画家作品价值往往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许多优秀画家的作品历经辗转,想寻回一个合理的价值而不可得”。另据报道苏州一场油画拍卖会“价位低的才300元,多数价位在1000元左右”、“邢宝库《采海砺》成交价6600元,已经是最贵的了”。这说明,苏州艺术品市场表现出低价位运行、低水平操作、低迷状态的特点。

  苏州艺术品市场与杭州相比,可以说是一冷一热,苏州冷,杭州热。苏州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发达程度并不比杭州差,何来这么大的差距呢?苏州和上海相比,其文化底蕴深厚程度远远超过上海,人均GDP不相上下,但其艺术品成交量可能只有上海的十分之一。何故?如果再与北京相比,似有天壤之别的感觉,其实两地就文化和经济各显出其特点,北京人有时还羡慕苏州人闲享优雅的生活、优美舒适的环境。在一次 “艺术市场与市场艺术”学术论坛会上,上海的一位专家说,苏州离上海太近,辐射太强。杭州的一位学者说出三点理由,概括成一句话是:好画不愁卖,只是时间问题。他们说的话都有道理。

  收藏艺术品北京人是长线投资,上海人是短线投资,浙江人是风险性投资,而苏州人是稳健性投资。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号声中,我们不得不对苏州艺术品市场进行了一些调查,作深入的思考。

  ■第一,经济快速发展,个人收入却偏低,缺少收藏基础。重庆市常务副市长在一次论坛演讲中说苏州人“只长骨头不长肉”。人均GDP与上海相同,可人员平均年工资只有一万多元,是上海的一半。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两者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经济的快速增长难以转化为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苏州的公务员群体和外企白领是属于中等偏上的收入,但其中一部分人为买房和子女教育也所剩无几。而占人口大多数的一般企业里的员工年收入则为1.5万—1.8万元左右。见著于报端的甚至有的地方只有六七百元一个月,属于贫困阶层。这样一来,对于艺术品收藏市场来说,缺失了一个艺术品收藏市场应有的强大基础。对于普通老百姓或收入不高的工薪阶层来说,每年投入多少万元购买书画或其他艺术品是不现实的,他们考虑的是“生活”两个字。

  ■第二,没有一个市场培育机制。培育苏州艺术品市场承担双重任务,一是把一批中产阶级慢慢培育成收藏家或收藏爱好者;另一方面把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培养成固定的收藏群体。画廊或古玩商店在讲诚信的前提下,要非常负责地对待消费者,引导消费者,与消费者交朋友。苏州美术团体和苏州收藏团体应该多办一点讲座,甚至办一些专业性的鉴赏培训班,扩大自己的功能和活动范围,实现让更多的人步入收藏队伍。在苏州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有人口袋里有钱,想投资增值,因为不懂,就不敢下手。制约了一部分人对艺术品的投资。要想办法让这一部分人自觉地把钱投资到艺术品市场。

  ■第三,历史上苏州人具有精明、细腻的性格特点,也具有“财不外露”的传统思想。这也在影响和渗透给下一代。这种性格和思想,从某种角度上讲也制约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胆不大,下手不快,该出手时不出手,掀不起大浪。就艺术品销售来说,上海不如北京,南京不如上海,苏州不如南京。苏州百姓购买热情甚至都赶不上常州、宜兴。苏州人家里有好东西,也不肯轻意示人,不愿意送拍卖行。有投资就有风险,过于稳健,往往错失良机,待形势明朗时再投资往往会被套牢,这种负面过大,就会影响到一部分资金从艺术品市场被转移。

  ■第四,吃“文化底蕴深厚”的老本,对传统工艺缺少梳理、研究、保护、传承和创新。一提起苏州,总觉得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但如何在此基础上发展,却谈得很少。就拿苏州的传统工艺品来说,有哪些应得到很好传承并发扬光大?有哪些经过创新能站立在市场上?又有哪些能从国内走向国外?例如苏绣,可以说名享四海。每年实际销售是多少?怎样把苏绣打造成一个国际品牌?怎样形成年年上涨的外贸出口?都需要认真研究做踏实过细的工作。这种研究甚至还要涉及画面内容、外部包装、市场适应性等等。笔者之所以这样说,因为这是关系到百姓就业和增加实际收入的民心工程。如果传统民间工艺品兴旺发达,则不就是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之日吗?

  ■第五,苏州要以文化立市,文化强市,以美好的文化形象树立在国人心目之中,这是最根本的。虽然引进外资洋品牌到处满天飞,但苏州人心目中不会忘记“香雪海”、“孔雀”、 “春花”等文化品牌。文化苏州的形象将会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新老苏州人。所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切不可停止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很多问题要研究,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多困难要克服,有很多决心要下。

  深圳和苏州同时属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深圳的文化底蕴远不及苏州,深圳只是一个新城,而深圳的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远远走在苏州前面。举办了两届文化产业博览会暨高层论坛,发展了油画村,建起一个又一个美术馆……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从严格意义上讲,苏州艺术品市场尚未形成。没有形成规范完善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没有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经纪人队伍;没有一支稳定的从事艺术品投资的企业和收藏家队伍。正因为如此,政府的投入和关爱就显得格外重要和亲切,如今是促进艺术品市场向前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们希望苏州的画家和艺术家走出苏州,更多加强与国内国际交流,并且以博大的胸怀,睿智的眼光接纳外地画家,真诚相待,振兴“吴门画派”,实现创作、销售双丰收。我们完全相信,随着艺术品市场调整期的结束,各级领导的重视,硬件设施的增加,市场培育机制的建立,经纪人队伍的扩展,将会有更多的人把资金投入到艺术品市场,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必将迎来一个繁荣、规范的苏州艺术品市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