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1版:副刊
3  4  
PDF 版
· 龙毕竟还是龙——蒋兆和
· 兴酣落笔摇五岳
· 感受宣笔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感受宣笔
  宣笔为全国三大名笔之一,产于安徽泾县,因古时泾县隶属于宣州府,故称“宣笔”。

  我少年时就使用宣笔,尽管刚拿毛笔不久还写不好字,但宣笔的优点和长处却能明显地感觉到。开始,我使用的是狼毫,笔毛较硬,但笔尖聚得拢、贴得紧,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比较容易掌握,尤其适合写小楷。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熟练程度的加深,字写得也越来越有样子,于是我改用羊毫。羊毫最大的特点是软,若想临好贴、写好楷书则较难,必须具备相当的基本功,但羊毫松、放得开,写起来自由、奔放、洒脱而有韵味,特别适合写行、草书。羊毫宣笔最大的优点就是松而不散,软而不坍,整齐圆润,健劲有力,坚挺而富于弹性。就这样,我喜欢上了宣笔。

  然而,真正使我了解宣笔,对它爱不释手、情有独钟,还是在我分配到泾县工作之后。由于爱好书法,在这块土地上与宣笔打交道的机会和日子自然很多,而宣笔制作又是泾县的传统产业,于是对它的了解和研究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据说,自从秦将蒙恬在中山(泾县一带)发明毛笔后,泾县就有了制作宣笔的历史,但宣笔制作真正兴盛的年代却在唐代。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此时宣笔为全国首佳,岁岁纳贡。因此,宣笔的历史早于京笔,更早于湖笔,因为湖州的早期制笔工是从泾县迁徙去的。元朝末年连年征战,制笔业也受到重创,为了生存,泾县笔工一部分逃到徽州,还有一部分流入湖州。逃到徽州的笔工偃旗息鼓,加入了制作墨、砚的行列;而流入湖州的笔工为了糊口,则不得不重操旧业,另起炉灶。于是“湖笔”慢慢兴起,声名越来越大,乃至于盖过宣笔,后来居上。宣笔在唐代确实很鼎盛,白居易作的《紫毫笔》:“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可以佐证。耿炜、薛涛等诗人也曾作《咏宣州笔》、《笔离手》诗予以赞之。不过,那时的宣笔制作原料比较单一,仅限于兔毫、羊毫、鼠毫等少数几个种类,与现在泾县大大小小30多家、几十个种类的笔毛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宣笔选料严格,制作精良,具有尖、圆、齐、健四大品质,深受广大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的赞赏与青睐。当代草圣林散之上世纪八十年代来“泾县宣笔厂”试笔后当即赋诗:“人人都爱湖州笔,岂料泾城笔亦佳;秋水入池花入座,斜笺小草兴无加;新制几支初试手,尖圆齐健足堪夸;谁谓今人不如古,蒙恬自是后生家。”刘海粟、亚明、李苦禅、黄胄、范曾等书画名家也曾题诗赞之。足见宣笔的佳处和魅力之所在。

  宣笔制作全靠手工,属劳动密集性行业。一支小小的毛笔,从选料到制作到完工,要经过70多道工序,个中的辛苦恐怕只有制笔工人自己心里清楚,局外人是难以想象的。

  宣笔与其他毛笔一样,随着上世纪初钢笔、圆珠笔等书写工具的普遍应用,及上世纪末电脑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与普及,早已退出了实用的历史舞台。现在拿毛笔作公文和写信的人寥寥无几、非常少见,除非他(她)是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否则就是顽固不化的“老学究”。这一点余秋雨在他的散文名篇《笔墨祭》中阐述的很透彻。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基本已退出实用的舞台,但作为表现书画艺术的载体却没有退出艺术的舞台,丝毫没有,并且今后仍将永远地使用下去。然而,尽管今天它已退出实用的舞台,也值得我们去祭奠,因为它曾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过重要的历史性贡献。而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它又为书画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创造了无限的美和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它的作用和价值更无法估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宣笔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了人们寄托精神和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及文化艺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四宝”之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