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2版:美育
3  4  
PDF 版
· 民间美术教育之忧
· “黄漂”漂进川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0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民间美术教育之忧
一份关于民间美术教育的调查报告

■廖少华
  民间美术是美术文化之源,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都与民间美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0余载,现代文明的高度成就令世界各国所瞩目。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文化艺术能完全同步。鉴于民族文化艺术面临逐渐消亡的形势,国家适时地出台了抢救非物质遗产的政策,不少民间美术得到及时“抢救”。但从教育形势上看,基础教育中的民间美术依然没有摆脱危机。

  一

  笔者作为《民间美术在民族小学教育中历史链接》课题组的负责人,从2006年10月开始,先后组织了三次面向基层教育单位(重点为民族地区民族中、小学)的问卷调查,向农村小学美术教师、初中生、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大学生等三种对象发放调查表300份,收回有效表278份。调查真实地反映了湘西、怀化、永州、常德等部分农村小学过去民间美术教学状况、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发展民间美术的种种设想。问卷调查显示湖南教育主管部门为贯彻国家发展中、小学艺术教育所作出的努力,部分中、小学重视美术教育所取得的明显成绩。但是,整体上约有90%左右的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处于徘徊不前、重视不够的问题,民间美术作为美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尤其不容乐观,发展十分缓慢,课程的开设与教学质量无法保证,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失去兴趣和信心,某种意义上已经到了“真正的边缘”。这种状况很大程度是我国中、西部省、市农村美术教育的缩影。

  二

  制约与限制民间美术教育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乡镇小学对美术课的教学仍然处于一般“应付”层面,没有真正从国家“美育”的高度来认识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美术教师的使用价值往往只是“实用”,条件较好的学校美术教师在完成美术课教学之外,大量的时间花在为学校美化环境、绘制教学挂图和制作课件、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等工作上,而条件较差的学校除了上课与环境美化(书写标语、布置宣传栏),同时还要兼班主任和其他课程的教学,打杂的身份冲击了美育任务的完成,艺术教育举步维艰。

  2.美术教师的待遇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很少有学校将美术课教学纳入年终考核,美术教师与其他科目教师付出同样的劳动,但晋升与评优都难一视同仁,而语文、数学、外语等科任教师往往可以优先考虑。

  3.教材的使用经常使美术教师处于两难境地。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使用全国或全省统编的美术教材,但有些内容在农村中、小学却无法实施。湘西永顺县民族小学符文莲老师认为:“教材的内容与要求与学生现实生活条件相差太大,难以接受。”而使用乡土教材也会有同样的尴尬。学生难以受到现代教育更阔视野和新技法的训练,美术教育仍然停留在一般形式上,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4.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受到经济上的制约。学校因自身经费有限,较难解决教师教学用的材料,而学生家长多数也认为学美术太费钱,很少有家长愿花钱支持子女进行较规范的素描、色彩写生。大学招生美术考试是不考民间美术的,家长们更不想将自己的血汗钱放在民间美术的学习上,结果造成应开课程开不出,民间美术又无法全部与统编教材的连接。不少学校只得对统编教材内容打折扣,跳过这部分内容或改用民间美术形式应付。

  三

  初中生和已进入大学就读的学生(共200份)答卷中,有四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虽然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已多年,但学生比较一致地认为基层学校仍然深受应试教育的限制。美术教育仍然处于一种可有可无、无关学校痛痒的边缘位置。有的学校从来没有美术课,课表上即使有这门课,实际上也是学生自习,或者请代课老师应付,有的是由班主任“兼管”。学校不重视,加上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而且水平不高,有的老师教学方法单调,激发不了学生兴趣。课程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不连贯,时开时断;小学每周1节,初中只开到初一,初二便开始“断奶”,到高中基本上都分流到各个学科方向。少数学美术的则进所谓“专业班”进行强化训练。这些都离国家对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要求差距尚远。

  2.由于统编的美术教材往往学不彻底,学校只能因地制宜以民间美术形式补充教学,填补教材实施中的缺漏。目前农村小学采用较多的民间美术教学形式有以下多种(以答卷中的多少依次排列):

  ①剪纸,②泥塑,③铅笔画,④蜡笔画,⑤彩笔画,⑥水彩画,⑦树叶粘贴,⑧草藤小编织,⑨撕纸画;其他形式有:竹子画、沙土画等共20余种。

  以上教学形式花钱少,容易出效果,是农村美术教学一种贴近实际、喜闻乐见的教学。然而,这些教学有时目的不明确,要求不高,审美意识和造型的基本方法、规律结合欠佳,往往流于形式成为一种游戏、休闲形式的活动,有的学生兴趣很高但得不到满足。

  3.对美术教学,家长、教师与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疑虑。有的家长觉得学美术没出息而压制孩子的兴趣;有的甚至认为孩子“学美术是玩物丧志”(引自一位学生的原话);有的教师抱怨现代社会都在追求时尚的东西,电脑美术风行于城市中、小学教学,而他们根本未接触过;学生中也有对民间美术这种土生土长的教学不以为然者。结果形成“高雅艺术”上不去,身边的艺术又不被重视的尴尬。

  土家族的“西兰卡普”在小学教学中己经显示传承危机,一方面教师自身懂得这种艺术者少,另一方面课时与材料所限,一般只是在欣赏课中提到或者以画代替制作工艺。不少民间艺人相继去世,真正自己设计、自己编织的原生态的“西兰卡普”已不多见。

  四

  民间美术教育面临逐渐衰退消亡的态势,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四点: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基层美术教育的观念滞后、重视不够;其次是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美术教育受到很大制约,家长和学生都存在一些偏见;再者,农村小学美术教师数量太少,待遇不高,教学方法有待改进,教学条件(经费、材料)比较差;最后是民间美术的课程开设难以规范,不成系统,处于临时应变的状态,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也缺乏比较规范的条例。

  如何扭转民间美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尴尬局面,民间美术在当代中国文化格局中的何去何从,应当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民间美术的原发性和与民族学、民俗学、文化生态学的交叉互融日益明显,对于现代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有利于促进绘画、雕塑与民间艺术、民间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民间美术的存亡与兴衰,事关民族文化全面复兴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民间美术作为美术教育的最原始形态和最古老的生发点,一旦断源断根,势必造成美术教育创作血脉与营养的缺失。因此,热爱民族文化的人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持中国原发性艺术的延续。

  

  廖少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中国高等教育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美育 00032 民间美术教育之忧 ■廖少华 2007-10-20 48256DEA008181F54825737700288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