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画家
3  4  
PDF 版
· 王兆平
· 海上和上海的王兆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海上和上海的王兆平
■尹舒拉
  英文中“海上(above the sea)”和“上海(set out to the sea)”前者为在海上的意思,后者为出发到海上的意思。其实中文里,“海上”即是“上海”,“上海”即是“海上”。王兆平3岁的时候,父亲去了台湾,12岁的时候,母亲带着姐姐弟弟又去了父亲那边。这和社会政治变革有关,和王兆平的命运更是有关。在好长一段时间里,王兆平生活在波涛汹涌的海的这边,父母生活在波涛汹涌的海的那一边。父母听不见儿子的呼唤,儿子听不见父母的叹息。但是,父母和儿子都听得见海的声音,咸而涩的海水,随风吹在脸上,和泪水同一滋味。

  苦难和思念是滋生艺术家的最肥沃的土壤。王兆平的老乡,三毛就是在这种苦而涩的思念中,写出了多少催人泪下的文章。三毛思念故土,而思念的双脚却悬在风中,那是一种何等的感受。后来,三毛将这种思念撕成了碎片,用撒哈拉沙漠的火种点着、燃烧着……而王兆平赤着的双脚丫,踩着海边的贝壳和沙石,用手指在落潮的沙滩上,画出了渔帆,画出了朝阳和落日,画出了海风和波涛,海的画载着思念走过一个又一个寂寞的年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浙江山水画坛里,“二王”(王飚、王兆平)都是画海的大腕。他画了一张又一张的海,读了一本又一本与海有关抑或无关的书。王兆平没有进过正规的美术学院,大海就是他的学校,就是他的模特,就是他的情感。他被大海的情感所吸引,被海那边的思念所吸引,相信所有读过他作品的人,都能够透过海的风景的背后,感受那魂牵梦绕的思索。王兆平有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见解,更有他对时代艺术的见解。因此,他的画具备传统的、时代的、地域的、情感的、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大同思想兼而有之。

  八十年代,王兆平行走于海的两边,行走于思念和现实之间。不久,他迁徙到这个叫做“上海”的城市,从此他那赤着的脚板穿上了皮鞋,在灯红酒绿的夜里行走于梦幻和现实之间。这些年,王兆平不太直接画海,多半是试图以大海的情思去融合形形色色的文人墨客和这座又叫做“海上”的城市有关的片言只语。这座城市是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的跑马场,不知有多少骑手,骑着白驹过隙,有多少人名声鹊起,有多少人身败名裂。如果用“孤身海上”描写王兆平,这些年的形态绝不为过。2004年,王兆平携着一幅《山外有山图》走出这个叫上海抑或海上的城市。审视他的绘画风格,这时候的王兆平再一次回归到水墨的年代,他画的是山外的山,使你联想起的却是老上海楼外的楼。不过,这时期的作品,应该以他的古代戏曲人物更为引人注目。这是一个刺激强者抢滩欲望的绘画题材。如一曲《霸王别姬》霓裳冷箭青衣黑头,温情与壮丽共舞,凄美与豪情同台。王兆平的古代戏曲人物,比之于关良,其雍容华贵声势夺人;比之于高马德、韩羽,其华丽摩登历历在目。

  三毛之文,隔岸思乡,情之不知所系,故有西海之鸟衔羽毛集香木自焚而见太阳;王兆平之画,若孤身追日,引清泉食草果,一路艰辛,一路风雨。若真要比之近百年画坛高手,王兆平之心气,与林风眠先生仿佛。所不同处,林风眠先生携西方绘画教育之理念和表现主义之理念,画自己之所画,行大同之所行,以天下为己任,至德不孤。王兆平携东海故土难离之情节,亦画自己之所画,思自己之所思,以己任为天下,是也非也。海上也上海也,信有年有月,有街谈有巷议,其公正者其偏颇者,绝非百几白纸黑字,所能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12 海上和上海的王兆平 ■尹舒拉 2007-12-1 48256DEA008181F54825733C00305E9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