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5版:画家
3  4  
PDF 版
· 艺术,行进在生活中
· 观念传达与语言运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1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观念传达与语言运用
——中国当代绘画艺术案例分析
□朱诚静(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
  随着全球化的持续升温,中国的艺术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而“当代艺术”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进入我们的生活。虽然当代艺术在艺术市场已经做得红红火火,不仅得到了国外艺术界的认可,也得到了本国的重视,但是似乎更多的人对当代艺术抱的仅仅是一种看热闹的心态,而对其的真正意义并不能理解。在很多人的眼里当代艺术是怪异的,荒诞的,可笑的,不雅的。当代艺术面临的这些尴尬并不是空穴来风,一方面是当代艺术自身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另一方面,观众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还停留在过去的层面。事实上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它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少数人的艺术,它的社会学转向和它价值取向的转变都要求它更好地贴近大众生活,进入当下的生存环境和精神状态,并对此提出批判,而这种转变的实现也就要求当代艺术要与观众达成更好的沟通,才能使其艺术价值得以实现

  所谓当代艺术,这里的“当代”并非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而当代艺术更不是狭隘的现在正在进行的现代创作,而更多的应把它理解为存在于艺术史中的某一特定阶段的一个艺术形式。相对于之前的艺术,当代艺术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意识层次,产生了质的变化。那么这个意识的新究竟是如何体现的呢?我把它的特殊性主要归纳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强调观念的传达。另一方面是对语言的运用。当代艺术不再以模仿对象为目的,不再以审美为根本要求,它的批判对象也不再是它所创作的对象。当代艺术强调作品的思想性,批判性,创作对象仅仅是它实现批判的一个手段、一个媒介。同时当代艺术的语言形式是复杂的,多元的,它可以是以前任何一个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是任何一件存在的事物,只要它能实现观念的传达,它都可以被拿来为当代艺术所用。而这种没有固定语言形式的语言特征也正是当代艺术被理解的难点之一。所以根据上述的当代艺术的特点,我们就会发现,要解读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关键就在于了解它所要传达的观念,而观念的被传达又取决于它所选择的语言形式。一件作品或者一个事物是否成为一件当代艺术作品的关键也在于此。所以只有解决了观念传达和语言运用的问题,艺术家才可以更好地进行当代艺术的创作,而观众也才可以更充分地解读当代艺术作品。

  下面我就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仅对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当代架上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解读。选取架上这个点,一方面这是大众最熟悉的一种艺术模式,但是由于它的新的语言模式以及观念的介入又让观众感觉陌生;另一方面,一些从事架上的艺术家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困惑,新时代的这种新的语言模式的多元性让一些艺术家一时间有点眼花缭乱,摸不着北。

  波普的借鉴 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画面中的人物都是统一的形象,分不清男女的性别,统一的瓜子脸,单眼皮,一成不变的表情,呆滞无神的对眼,面对镜头的不自然感,通过对画面平涂的处理而舍弃了形体的切割表现,呈现给我们一幅“文革”时期老照片的样子。他对人物形象的同一化处理让人联想到“文革”时期千篇一律的社会风貌。在这里,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视觉经验迅速地捕捉到作者所要传达的观念。我想这就是张晓刚作品的成功之处。

  感性的表现与理性的思索 同样是以老照片为创作对象,画家李松松则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语言方式,他用浓厚的油画颜料,用极其表现的手法绘制关于历史的记忆,生活的片段。他那仿佛融化的奶油蛋糕一样的笔触适时地在观众跟随图像准备进入历史一探究竟的时候把观众的视觉带回到现在的世界。被笔触分解的图像同样分解了历史,使其成为历史的碎片。在近期李松松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更惊喜地发现画家通过对色彩的运用,从早些时候的单色转变为画面的局部区域的多种单色,形成了不同色块分割、不同区域层次的同一情节的场面,为观众更直观地呈现了历史片断的真实。在此基础上画家对过去技法的延用,更加专注于对画面各个局部的绘制,而不是整个完整的画面迷惑了观者,使观众即使是面对最熟悉的图像也产生了陌生的感觉,让我们完全重新观看这些图像。画面通过情感心灵的暗示,呈现出一种不确定性和游离的状态。它带领观众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化弊端背后的真实情况的讨论。而这正是艺术家所要诠释的话题:“不管你怎么画,都无法掩盖历史的现实……但也许我的绘画能对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提出一些质疑。”

  卡通化的语言和现实性的传达    和上述两个画家不同,画家李继开为我们所呈现的画面似乎完全是个人的幻想,梦境中的一切,没有历史的沉重感。小小的人物,或长出犄角,或生出翅膀,他们在似真似幻的情境中出没,演绎着自己的生活。在他的画面中永远是大面积铺满颜色却又虚无空洞的背景,有趣的是,人物不管是乘上飞机,还是嬉戏打闹,永远是紧闭双眼,漠视一切。画家把人物夸张地缩小放进他空旷的画面,像一个孩童置身于偌大的时空交织的无限世界,人物之渺小与世界之大的对比间很自然地让人感受到人物的渺小无力,人在此是茫然的,不知所措的,它不再是人们意识领域中具有充沛能量的意识主体,它紧闭双眼,无力与他所在的庞大世界抗争,它似乎永远不会挣扎,不会生长,没有感知,一切在李继开的画面随着人物意识的静止而停止了运动。李继开的画面从没有强烈的色彩,没有视觉的冲击,没有现实的描述,它仅仅是画家心灵的游荡嬉戏,可是每个观众站于画前却都能引起心地触动共鸣,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种微弱平淡的表达方式带给人的是内心的感触和对现实的反思。

  广告的再现与生活的释读 杨国辛的《好果子》描绘的是生活中的蜡果和玻璃果,并非真正的水果,画面运用了鲜艳华丽的颜色,平涂的技法,并且在艺术处理上很好地借鉴了现代生活中的广告因素,这种夸张的极度冷静的机械化的绘画语言,似乎为我们再现了一张做工精致,色彩华丽的商业广告,但是当它作为经过画家的手绘再度呈现在画面的时候,这些非真实的华丽果子引起人们思考的则是潜藏在现代商业社会中的“非自然”的人为因素;而包装式的广告语言也突出了画家对“过度包装”的深度思考,有力地表达了画家的思想观念。

  经过了上述案例的分析,大家会惊奇地发现,不论是对传统技法的沿用,还是对时尚话语的借鉴,不管是对历史的反思,还是现实的关注,画家的观念最终所到之处都那么巧合地落在了同一个点,即最终回到了对当下生存环境与精神状态的关注,并对渗透在我们生活和意识中的社会异化现象提出了批评。在我看来,他们能如此巧妙而轻松地把自己的观念传递给他们的观众,正是因为他们是那么真诚地投入了生活,把自己融入到大众之中,去真切地感受,敏感地表达,只有这种零距离的接触才使得他们各自找到自己观念的配对的语言方式,也正是这种零距离使得观众可以轻易地进入画家的思想,启动个人的思维,从而解读其观念。当然像这样成功的例子还有很多,个人以为任何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都不能使当代绘画消亡,唯一能对当代绘画造成威胁的,只有从事当代绘画的艺术家自身。我们该思考的是如何更贴近大众,融入其中,如何关注生活并从中提炼出切实存在的当代文化的敏感问题,如何让艺术家独特的个人体验找到最切合的表达媒介和语言方式作为落脚点,以便使自己的新观念得以有效的传达!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35 观念传达与语言运用 □朱诚静(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 2008-1-5 48256DEA008181F5482573C00024280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