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9版:副刊
3  4  
PDF 版
· 伦敦散记·艺术的温莎
· 世俗的大宋
· 扶桑花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世俗的大宋
介子平 (山西 太原)
  宋代,那是个各种艺术趋向世俗化平民化的时代。

  由诗而词,从贵族仕子们的吟诵到勾栏瓦舍间的传唱,宋人的审美意趣也由唐诗的阔达尚武、澎湃浩荡,落脚到宋词的细腻精致、岑寂孤单。在他们的笔下,没有了唐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回”、“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雄健、轩昂威武,却多了些“杨柳岸,晓风残月”、“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多少事,欲说还休”式的玲珑淡雅、衰飒苍凉。岑参王昌龄们的壮烈化作晏殊李清照的婉约时,宋之金瓯也凄凉成了残山剩水。

  同时,宋人内敛的目光也由全景式的浏览转到了人文的疆界,并开始体贴民间,关注大众。《市担婴戏图》、《秋庭戏婴图》、《炙艾图》、《货郎图》描绘的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闸口盘车图》、《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场景,李嵩、李唐、苏汉臣、张择端的目光与前朝画师有了很大不同,他们的笔域已不仅局限于佛像、菩萨、罗汉,以及帝王、官宦、仕女等等。

  是什么样的景象吸引了众多文人的目光?建隆元年正月十五,赵匡胤登临宣德楼,只见楼下灯烛荧煌,箫鼓间作,仕女观会,填溢禁陌,太祖心意甚欢,于是问恭候一旁的大臣李昉:“人物比这五代如何?”答曰:“民物繁盛,比之五代数倍。”上元节上除了各式花灯外,艺人们也竞相登场献技。舞狮、高跷、旱船、秧歌等今天仍能见到的街头表演式样,在此时业已定型,而后一切通俗的文艺形式,如杂剧、影戏、傀儡戏、词话、诸宫调、说书、词曲本、版画、年画等等,几乎都是在宋时成熟,并通过节日上台而广为传播。话本的成风使三国故事为下层百姓熟知,关公也由此确定了武圣人的地位;元杂剧源自宋杂剧,它们同为后来各种地方戏的祖根;市井艺术的浅显通晓、诙谐生动、惊险离奇、机智灵巧确立了白话小说的基调。在上元节之夜,男女间的诸多禁忌也被打破消弭了,小女子浓妆艳装手提灯笼出现在众目睽睽之下,少年们窜前窜后争相目睹,两情相悦,一往情深,于是传出了阵阵的调笑戏谐之声,这让人想起了太谷民歌《看秧歌》里的一段:“今天的秧歌剧演的就是鸳鸯配,咱姐妹打扮齐备早些动身去。大姐姐的话儿说得有理,不由得我二妹妹心里好欢喜。”民间艺术中传扬个性、解脱束缚的特质在士大夫文人群中引起了共鸣,先是眷顾,后也不由自主地参与了进来。一日,柳永从樊楼前过,妓张师师呼之上楼,命柳为其填词,正欲写,李香香上前也要填词,柳允诺思索时,钱安安也上前来……柳永先生不只是个个例。

  大众心理造就了民间艺术,民间审美更是大众兴趣所在,其生命力之繁茂为盆中树木室内花草不及。市井说唱的流行为金元杂剧明清小说的葱翠提供了沛雨,年画绣像的流行既刺激了印刷术的成长,又使普通百姓近距离地感触到了绘画的美妙,民歌谣谚的流行则开辟了一个同雅乐韶曲阳春白雪迥别的音乐田地……民间艺术趋吉祥讨口彩的审美情趣,陶铸了国人求团圆乞美满的喜剧结局理想。自宋丰稔的俗艺术,走的是一条与雅文化两歧的路子。稚与俗不好断定孰优孰劣、南阮北阮,于正统而言,俗艺术从来就不被视作主流,但却是大多数人的喜好与惦挂。它是不需图纸、不用小样就能捏出的陶坯,是不调色彩、不添描绘就能织出的锦缎,是不必从师、不须裁度、不加思索、不以为然就能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因为它已潜入意识深处,成为你身体组织的一部分。其影响从闾阎到宫廷、从黎民到臣子无所不在。它的繁荣是因为出现了新的哲学理念与思维方式,而它的直露胸襟、琐细寻常的特殊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处世态度、心理品性。

  各种艺术只有世俗化了平民化了,才会不死。即便死了,也会羽化仙游成另一种形式转世存活,就像恐龙变作鸟禽,反升上了天空,光能易作电能,它仍在闪烁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副刊 00039 世俗的大宋 介子平 (山西 太原) 2008-1-5 48256DEA008181F54825733E0025425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