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8版:副刊
3  4  
PDF 版
· 今日西出阳关道 采风度得玉门关
· 方济众《小溪人家》
· 在午后的时光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1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在午后的时光里
赵澄襄(广东 汕头)
  许多年来,我都是在业余时间里画画,确切说大部分创作是在午后点滴时光里完成的,我很喜欢友人为我刻的那枚“午后时光”印章。

  这些年来我这些系列作品的创作中,贯穿着五个关键词,即“民间”、“东方”、“现代”、“空间”、“构成”。我的画是从民间吸收养分的,“民间”是根基所在;我希望我的画里有“东方”的情调,有“现代”的气息;画中的场景虽是平面的,但要表达出“空间”的感觉;“构成”是一种手段,它对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要想把这五个词做到位不是简单的事,需要长期的琢磨和实践,还要有运气才行。

  提起感受,与我童年的生活环境不无关系,过去的时光在我的情感世界里占有不小的空间,童年时居住的老屋、宽敞朴素的客厅、外公的藏书,墙上的字画、老时钟、八仙桌,还有具有鲜明潮汕特色的工夫茶、竹编花篮等,以及过年时的浓郁的民俗气氛,精巧有趣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对这些地域性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积累中,形成了日后的爱好取向。

  有一段时间,我醉心于用一种浅黄色的土纸画小画。这种纸很粗糙,里面夹杂着未研烂的草皮纤维,最初得到这些纸时,我就想,假如用这样的土纸来画一些跟潮汕民俗有关的画,比如老百姓生活中的物品,应很能表现那种氛围的。一试之下,大喜过望。

  记得第一次画的是潮汕地区民间过节用的红红绿绿的竹编彩绘花篮、青花粗瓷大碗、提梁水壶等。画花篮上面的图案时,我在花瓣上略施白粉,白粉化在浅红中,便十分“民间”,衬上鲜绿色的叶子,更是“民俗”得很,而这个双层潮汕花篮的造型本身就很“乡情”,那黄色土纸的质材与所描绘的物体“一拍即合”,使这些小画散发出浓烈的潮汕风情。

  题材、质材与手段的吻合,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提到心态,便想到“自由”二字,我认为画画,自由从容是最宝贵的。

  这些年总是在画这些怀念故土、表现乡情的画,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语言,但是又好像总感不满足,总想要在区别于别人的同时,也不断地区别自己,于是有时便进入徘徊的状态,徘徊之下,自信心往往会打折扣。我忽然觉得,信息量太多了不一定带来好处,如不善于梳理、取舍,便有误入歧途的危险,我隐约感到有的时候没有以往画得纯朴简约自然,表面上看是追求另一种境界,其实也有一些宝贵的东西在悄悄地溜掉。

  我越来越觉得,画潮汕不管是山水、花鸟、人物,创作者要静下心来做一番研究,包括读书和走出去感受外面的世界。研究潮汕文化,还要研究造就这些文化的潮汕人,他们的性格特征、生活方式、文化心态等等。吴冠中先生的“风筝不断线”理论就是强调作品与生活源头的联系。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许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有人画乡土题材,只是强调画得惟妙惟肖,几乎没有取舍,认为这样就突出了地方特色,其实不然。画乡土题材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品味问题,有生活积累不等于能出好作品,没有文化的支撑,便只会媚俗和粗鄙化。光凭技巧无法解决作品的格调。潮汕文化中琐碎单薄的弱点,吸收北方的厚重、粗犷进行互补,以使作品丰满也是重要的手段。

  这几年,画坛上有一股风气,就是画越画越大,制作越来越精,这可能跟今天的条件改善有关,不少画家有大画室,材料也丰足,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希望能在展厅中引人注目,一鸣惊人。

  如果从“个头”上论之,我参加九届美展的那幅画就有点惭愧,属最小的二三幅之一。然而没想到,它在浩如烟海的一张巨幅作品边却反而变得显眼了,展览过后,意外地接到不少读者来电来信,大致意思是,大量大制作的大画令人感到窒息、疲惫,而我这幅小画却很清新,有书卷气,有人情味,还引发人们美妙的回忆,带来好心情云云。

  由此我想起一位作家曾说过,一幅画更能引起共鸣的,它的效应就绝非是绘画的,而是文学的。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画中有文学的意味,将更能打动人,可见文学之于绘画是何等重要。我所喜欢他们的作品的几位画家,除画画之外还写作,他们的作品因有了文学的意味而更加深沉,更加含蓄,更加感人,更有情趣。隋易夫老先生说,文学是绘画中看不见的灵魂,实为精辟。文学给予画家从感悟上,鉴别力上,艺术语言的形式上有受之不尽的益处。它反映在其作品的审美和内涵上。文学可以滋润绘画,画不在大,有文化则灵。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副刊 00038 在午后的时光里 赵澄襄(广东 汕头) 2009-1-3 48256DEA008181F54825747100111EB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