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8版:副刊
3  4  
PDF 版
· 今日西出阳关道 采风度得玉门关
· 方济众《小溪人家》
· 在午后的时光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今日西出阳关道 采风度得玉门关
任东毛(浙江 杭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在中国大地上流传了一千多年了,它的流传源自唐代一位诗人的伟大创作。这个诗人叫王维。一个雨后的早晨,王维送朋友元二出使西域,在咸阳古都的依依杨柳边,手举酒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这首诗用最普通的词组成最普通的句子,使人一看就懂,但意义却十分深长,使人感到这是自己也想说的话,只是没有说出来罢了。这首诗被后世誉为中国诗歌史上七绝诗的压轴之作。《渭城曲》问世以后,当时就有人以词谱曲,因其意境悠远,音律铿锵,唱一遍不足以表达心情,故而一咏三叹,连唱三遍,成为《阳关三叠》。从古到今,各种版本的《阳关三叠》据说多达30多种。

  阳关故址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的南湖乡西侧。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因位居玉门关以南,南为阳,故称“阳关”。阳关、玉门与敦煌城形成犄角之势,互为策应,构成河西走廊西端的大门。阳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在一座红色的砂质山峰上,仅剩被称为“阳关耳目”的一座烽墩,它始建于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存残高4.7米、底长8米,顶长8米、宽6.8米,若攀登峰顶,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遗址周围不见断垣残壁,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板结地面偶有墙基的痕迹。

  提起玉门关,人们会想起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又名《听玉门关吹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完美地描写了边塞的风情,千百年来也传为绝唱。玉门关故址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的一个沙石岗上,它又叫小方盘城,是古丝绸之路出敦煌进入西域的丝路中道和北道之必经关口,也是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相传,因著名的于阗(今新疆和田)玉经此地输入中原而得名。现存玉门关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西、北各开一门,全城残存面积600多平方米,城墙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高9.7米,城墙上宽3.7米,下宽4米,墙上有1.3米的走道,城里东南角有一条83厘米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上,直达顶部。古城堡西南有断断续续、参差不齐的一条汉长城,据介绍它一直通向离这里约70公里的阳关。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座烽燧的轮廓。这些烽燧也是随着长城一字形排开,通向阳关。现玉门关遗址仍高傲地面对横亘天际的远山,默然无语地孤立于人迹罕至的茫茫大漠,当年的气势依稀可辨。古时出玉门关便是出塞,王之涣描述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便是古人出玉门关时哀怨、凄凉的写照。

  阳关和玉门关齐名,两关之间的古道,随着群山、戈壁蜿蜒而来,小山坡上、沟口旁或开阔高地上的烽燧,经过漫长岁月光沙雨雪的剥蚀,显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形状,星星点点向西延伸,直到远方。令人回想到古丝道当时“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的情景。热闹繁忙了一千多年的这条古代交通要道,就是从这里开始进入了最困难艰险的征途。

  公元前107年,西汉王朝为了抗击匈奴的侵略,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建郡设县,驻扎军队。当时的敦煌,设置阳关、玉门关两座军事要塞,作为抵御匈奴、经营西域的前哨阵地。阳关和玉门关,也是通古西域的两个起点。

  我们可以想象:历史上,一队队中外商旅拉着骆驼,赶着马群,云集于阳关、玉门关前,一批批商人、使节、僧侣、艺人等在这里查验身份,交换牒文,等待出关、入关。他们运来了汗血马、香料、各式珠宝,以及葡萄、西红柿、石榴等,运走的则是美丽的丝绸和中国人的各种发明创造。在一千多年前的两关大街上,你可以听到汉语、回纥语、波斯语、阿拉伯语等十几种语言的声音,互相进行沟通与交流。据史料介绍,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就是从阳关进入中原,将佛教传播于中华大地。而赴西天取经的唐玄奘从印度回来时,唐太宗李世民命令敦煌官员和百姓亲自到阳关去迎接这位历经81难的高僧回国。马可·波罗进入阳关后,游历了整个中国,在游记中他记录了一个欧洲人看到的东方神奇。

  我们看到,设立在阳关博物馆内的“丝绸之路厅”,分四个单元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其内容包括:丝绸之路的形成背景、开发过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历史地位、历史文化内涵等。参观丝绸之路厅,展现的是连接世界四大古老文明的丝绸之路的华丽,带你领略丝绸之路的神秘与幽远,感受华夏文明之博大与古老;而展出的片片色彩斑斓的丝绸残片,分明让人感到的是汉唐盛世的繁华和昌盛。

  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交流的大通道,而阳关和玉门关一道托起了丝绸之路的辉煌与繁华,把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播撒于世界,又溶进西方无数新鲜的事物和知识,给中华文明补充新鲜的文化因子和血液。阳关、玉门关作为中外文明交流的桥头堡,在中国历史上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副刊 00038 今日西出阳关道 采风度得玉门关 任东毛(浙江 杭州) 2009-1-3 48256DEA008181F54825743900290BE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