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评论
3  4  
PDF 版
· 中国可以不高兴
· 视觉经验再认识的锻炼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4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视觉经验再认识的锻炼
——梁怡作品“似是而非”系列解读
■美国华盛顿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部主任兼绘画系主任 林志

  当我们步入一个环境,不免会动用我们的感观系统仔细审查,其中视觉观察尤其重要。眼见为实是中国人的口头禅,也是西方人的俗语。但是,究竟我们所看到的是什么?需要仔细研究吗?知识和经验在我们视觉经验中重要吗?这正是梁怡在他作品里提出的问题。

  梁怡的近作《似是而非系列》是他《西湖水系列》的延续和发展。这两个系列以及他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毕业作品《绿湖系列》都立足于对现实的细心观察。在西湖和绿湖作品中人们可见他融合东西方美术的认识和概括于一体。淡淡和平静的画面中我看到了欧洲十八世纪全景画,莫奈的巨幅睡莲,露易丝康买纳的桂林山水摄影,罗克斯特·德恩斯的长幅风景,北宋王洪的《潇乡八景图》,夏圭《山水十二景》和马远《水图》十二幅。

  由于执教的大学距绿湖不远, 每当我路过那便想起梁怡画的《绿湖系列》,更唤起对大学时散步于柳浪闻莺的回忆。的确他画的不仅仅是绿湖,梁怡把西雅图的绿湖当杭州的西湖来画。在探索如何把那些观念具体地表现在作品的形式和制作中,他成功地浓缩了如此众多的东西方绘画。俗话说笔笔见功夫,这里我们应当去发现他笔下所包含的历史长卷。正是如此,东西方文化融合在他的作品中更有效和自然,为那些盲目抄袭之作所忘尘莫及。

  《似是而非系列》标志梁怡作品的新转折。《西湖水》挑战文化人的知识和体验,在这套作品中他挑战每个人的视觉经验。透视变形(anamorphic perspective)技法最早出现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肖像画中。画家把方格子画在常规的图像上,然后把方格子里的图像转绘在相对的矩形格子里来制成变形图像——当时人们所称的视觉数学的难题。使用这技法最著名的作品是小荷尔拜因的《大使》(1533)。那是一个探险和宗教改革的大时代。因为这个变形透视的骷髅,那幅画引发了众多猜测至今。我们正面临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科学和技术中的数码革命和文化经济的全球化猛进。

  可以说梁怡的作品在轻松的视觉游戏里提醒我们必须细心和多方位地观察世界,审视再三,切勿视而不见。罗尼·海根提出小荷尔拜因在《大使》中试图用变形骷髅——死亡和宿命的象征,来表达他的信念:研究艺术和科学不是徒劳的。恰恰相反,艺术和科学使我们对世界有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正如科学揭示死亡现象的本质,艺术显示美的真谛。人类学和人文学家大卫·孟代尔曾说过,“美术馆和音乐厅是精神健身房,人们在艺术中锻炼和发展对艺术的自觉。这种艺术和自我丰富与完善是未来人类进化的关键,因为这种进化是自觉的,有的放矢的。”梁怡在《似是而非系列》中带领每一位观众进行一场对视觉经验再认识的锻炼。

  2009年4月4日于美国斯曼姆希湖畔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07 视觉经验再认识的锻炼 2009-4-11 48256DEA008181F54825759200331DA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