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8版:画家
3  4  
PDF 版
· 心中有朵格桑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心中有朵格桑花
——“高原之子”敬庭尧绘就汉藏浓情画卷
  心中有朵格桑花

  ——“高原之子”敬庭尧绘就汉藏浓情画卷

  敬庭尧,解放军总后政治部创作室专业画家,素以描写宏大主题性人物画、西藏风情人物画而著称于画坛。在过去的2008年,敬庭尧更成为叱咤画坛的风云人物。先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以军人特有的责任感迅速奔赴灾区,成为第一个冲向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军旅画家,用手中的画笔讴歌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坚强不屈、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体现了当代中国军人和一个艺术家应有的社会担当。他也由此被评为十位“2008《美术报》年度人物”之一。之后,他又先后在北京、沈阳等地举办大型作品展览,掀起了一波波艺术巨澜,成为美术界广为热议的人物。日前,中央电视七台又连续两天播出大型电视专题片《心中有朵格桑花——记画家敬庭尧》(上、下集),以敬庭尧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旅画家这一人物叙事,铺陈了共和国60年来极不平常而又光明灿烂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尤其是以敬庭尧20多年来40余次深入雪域藏区,在体验生活、寻找创作源泉中与藏族同胞结下深情厚谊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汉藏一家、血浓于水的民族团结的颂歌。

  我熟悉敬庭尧这个名字,缘自于近十多年来他的一系列主体性人物画创作。从他先后入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的《重逢》、《月朦胧》、《雪域魂》、《长缨、长缨》到《风雨同舟》、《生命之堤》、《红军长征驿站》等在全军和全国性美展中获奖的作品,敬庭尧一贯以宏大的构图、结实的造型、精到的刻画和沉雄的笔墨,以及不同凡响的绘画语言而称雄画坛,成为了中国画人物画创作领域的一棵常青树。2008年初夏,我的一位北京艺友给我寄来了敬庭尧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个展的相关画集和音像资料,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在画展开幕式上那一番充满深情的讲话,令我顿生出拜访敬庭尧的强烈愿望。也许是应了“心想事成”这句老话,我的这一愿望竟不期而至地实现了。去年冬,适逢敬庭尧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成功举办中国画展后赶赴杭州参加“《美术报》2008年度十大人物”的评选颁奖活动,在我朋友的一再盛邀下他终于携其力作来到了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常州,于2009年元旦在春秋淹城美术馆举办“香巴拉并不遥远”西部作品展,作为展览学术主持人的我得以见到了这位被藏族同胞亲切地称呼为“高原之子”的著名军旅画家。画展开幕式上,专程从四川甘孜藏区赶来的8名藏族男女青年载歌载舞、泪流满面,以哈达、青稞酒和一曲曲天籁般的歌声来表达对画家的深情祝福,令人动容的热烈场面,深深地感染了参加开幕式的每一位观众,从北京特地赶来的著名画家石虎先生也连连感叹。在那一刻,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画家敬庭尧在藏族同胞心中的位置,“高原之子”名非虚传!

  与共和国同龄的敬庭尧,是军营里成长起来的画家,是火热的军营生活激活了他的艺术天赋,坚毅的战士性格使他坚定地走上了艺术创作之路。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敬庭尧以坚实的绘画基本功和厚实的生活历练,在艺术创作上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很快便在主题性、写实性中国画人物画创作领域异军突起并引人瞩目。然而,生性倔强、不安于现状的敬庭尧对既有的成绩并不满意,他渴望创造出真正具有大格局、大意境、大张力和时代大美的个人独特画风。与许多以西藏风情为题材的画家一样,敬庭尧最初也是带着猎奇的心态走进那片神奇土地的。毫无疑问,那魄丽壮美的雪域风光,那神秘奇妙的佛界风情,那粗犷骠悍的康巴汉子……无不打动着他的心弦,他惊叹、激动、狂热,急切地用手中的画笔来表达他那强烈的第一感受。可是,苦恼接踵而至,他觉得始终拉不开与前辈同道间的距离。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曾苦恼过,也曾消沉过,甚至烧掉了那段时间全部的画作。我希望自己从头开始,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敬庭尧以他的执着和坚韧开始走向雪域深处,走遍青藏高原。在20多个春夏秋冬里,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艺术苦旅,从唐古拉山口、沱沱河边到那曲、当雄,从扎嘠尔、扎达到拉孜、珠穆朗玛峰下,都留下了敬庭尧坚毅的足迹。他画了大量的素描速写,积累了大批创作素材。然而,从素材到作品毕竟还有一个遥远的距离,如需创作出震撼人心的力作就更需付出艰辛的努力。敬庭尧自己有一句名言:“画家到生活中搜集素材,就像伐木工人去森林中伐木,而要让原木变成家具,还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工巧匠。我不愿只成为伐木工人,我要成为一个能造出精美家具的木匠。”敬庭尧认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仅仅拥有娴熟的技艺是远远不够的,情感的表达和境界的升华才是至要的关键。在长期深入雪域高原的生命体验中,他的灵魂得到了洗礼,精神亦获得了升华,他也由一名艺术的猎奇者、探索者成为了一个把身心彻底交付给雪域西藏的真正的“朝圣者”、“得道者”。他近年创作的《天界子民》、《山风》、《可可西里卫士》、《红河谷》、《康巴人物》、《飘动的经幡》等巨幅经典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性的神圣光芒,抒发出对大自然、对人类、对民族崇高、博大、永恒精神的礼赞;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他已将自己全部的情感乃至心灵都融入了西藏,他已真正成为了光荣的“高原之子”。

  多年来,敬庭尧走遍了前藏、后藏、卫藏,足迹所至也留下了他“高原之子”的赤诚爱心。与一般描写西藏风情的画家不同,敬庭尧以他的仁厚之心与藏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兄弟感情,他可称汉藏民族友谊的使者。在炎炎夏日的雅鲁藏布江河谷,他大汗淋漓地帮助藏民收割庄家;在若尔盖大草原来回奔走,寻找他救助的藏族失学儿童,送去“北京亲人”的温暖;在格聂神山脚下,他慷慨出资助办藏族牧民小学;在古格遗址,他在藏民的层层簇拥下写生、在篝火旁共舞……,他以一颗“菩萨”般的心肠赢得了藏族同胞的热烈欢迎和深深的爱戴,同时他也获得了雪域圣地无尚的赐予——画笔下流淌出了纯正的“酥油味”——神秘、原朴、厚重,而这正是敬庭尧所梦寐以求的。

  曾有一位藏族诗人说,敬庭尧“像高原持重的牦牛,凝重的玛尼石,纯美的格桑”。现任中国美协主席的刘大为先生是这样评价敬庭尧的:“长期的军旅生涯,塑造了他旷达的胸怀和坚韧的品性,他凭着对艺术的虔诚态度和执着不懈的努力,敏感地去感悟生活,不断地去探索艺术的真谛,终于迎来了艺术的春天。”诚然,敬庭尧确非圣贤,也并非天才,他是一个在“苦学派”道路上不断渐修前行的“苦行僧”。他之所以能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最根本的是靠他热爱生活、拥抱生活的那分朴素情感以及坚守艺术理想、勇于社会担当的崇高追求,是他以一颗纯真虔诚之心融入了他所热爱的土地和人民之中,是他在心中真正的拥有着那朵美丽的格桑花。

  (蒋和鸣 常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常州画院理论研究室主任、《常州画派》丛刊执行主编)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28 心中有朵格桑花 2009-5-2 美术报000282009-05-0200013;48256DEA008181F5482575A60038A08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