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4版:画家
3  4  
PDF 版
· 丹青生涯春不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丹青生涯春不老
《良渚风物·柳村画集》作品赏析
■陈景裕
  良渚风物·柳村书画艺术典藏作品展厅将于2009年5月18日开幕,这是良渚博物院精心筹备典藏大系的首曲。柳村先生为我国当代著名画家,擅长国画和版画。柳先生虽然出生于浦江,但60年来,柳村先生一直工作和生活在余杭良渚地区,与良渚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视余杭如故乡。余杭壮美的山川花果、淳朴的风土人情,也为他的国画和版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无穷的灵感。《良渚风物·柳村画集》是良渚博物院典藏柳村捐赠国画和版画佳作之结集。得以先睹,愿谈赏析浅见。

  花鸟画是国画的一大分支,历史悠久。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刻下的《玉鸟流苏》,可谓中国花鸟画发展之先河。然而,正因为历史积淀深厚,图式丰富,笔墨成熟,所以花鸟画的继承不易,提高和创新更难,且认识各异,分歧也多。

  柳村一直认真思考着“继承和创新”这一重要课题,并付诸躬行。观赏他的国画作品,无论丈二巨幅还是册页小品,无不苍劲朴茂,生机蓬勃,形神兼备,富有生活情趣,更有时代气息,个人艺术风格鲜明。究其成因,其功固属立意在先,大局为重,力求高格,而笔墨功夫,尤臻上乘,因令花鸟鱼虫熠熠生辉,书画款印浑然一体。柳村笔下的枇杷、红柿、梅花、古柏久负盛名,观之如有田园之风拂面而来。其作品尤富地方特色。

  柳村早年求学于福建师专,师承花鸟画教授吴茀之先生。在闽以及任国立艺专讲师期间,又得潘天寿教益,皆得真传。其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柳村深入生活,尺幅万里,独辟蹊径,在国画创作中取得重要成果,在继承和创新的课题上有所突破。

  柳村是最早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之一。上世纪70年代,柳村创作的《塘栖枇杷喜丰收》、《红柿满枝谷满仓》和《花正茂》先后入选全国美展,遂成全国知名之浙派花鸟画家。1977年,首都机场和北京饭店等国家对外窗口单位急需佳作布置环境,特邀柳村等浙江7画家赴京,作画3个月,由柳村任召集人。承前启后,正当其时。上世纪80年代后,柳村曾任中国美协浙江分会副主席、浙江省花鸟画研究会会长、杭州市文联副主席。浙江省委和杭州市委授以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柳村先后当选为全国第四次、第五次文代会以及全国第五次、第六次美代会代表。

  柳村擅长驾驭繁茂深邃的画面。其丈二匹以上的巨幅作品画来得心应手。研究者指出,柳村作品的成功关键在于重整体布局,构图饱满,花木枝干穿插得法,充满生机,气势旺盛,蓬勃向上,这是花鸟画创作中最见功力的一环。柳村名作枇杷和柿子流传最广,落笔不囿陈法,尽管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却繁而不闷,疏密有致,正是大手笔之所为。

  柳村先生的骨法用笔,也得益于书法功底。他几十年如一日,“晨课临池先”,隶临二爨,草法王(铎)祝(枝山),年深日久,其画作便有隶篆沉雄之力,见行草清逸之气。书画同源,由此也可见一斑。

  柳村先生崇尚自然,尤重实地写生,从而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柳村先生擅画梅花,“十里梅乡作常客,耄耋犹为梅写真”。为画梅,他到过奉化莼湖、无锡梅园、苏州邓尉、太湖西山、昆明乌龙潭乃至日本岐阜梅林。在余杭,更是“超山写梅五十春”。正因为他潜心传统的继承,并具深入生活之勤,师法造化之忱,摆脱了陈陈相因的“画谱气”,他的作品才能够自成一格。柳村先生作过多幅梅花巨制,如《万古流芳》、《梅海香涛》、《四梅图》等,观之但见布局气势磅礴,虬枝交错,呈腾龙气势;花朵纷繁,有倾城之姿。其勾勒挥洒,笔笔俱见功力。他有题画诗云:“梅树多姿花朵繁,画其神采最为难。枝桠纵横求气势,圈圈点点整体看”,实为画梅要旨。

  柳村《古木长春图》,提炼了余杭径山寺、釜托寺和大麓寺周围柳杉、老松的艺术典型。有感于古木屹立千年,傲对苍穹之雄姿,柳村先生曾多次为之写照,以颂我民族。此前数年柳村先生曾为黄河古柏写真,画长7米,柏树威严,气象峥嵘。两图笔墨苍劲,意境深远,透出堂堂正气,显示凛凛国风。

  《风晴雨雪》是柳村画竹佳作,以四条屏成之。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历来入画最多。突破樊篱,谈何容易。柳村先生以为,既称君子,自当和而不同,千人一面,不足称道。积数十年观察余杭百丈、双溪等山间竹林生长态势之体验,先生写竹,重其自然,张其本性。风动处枝干摇曳,雨骤时竹叶低聚,逢晴而负势竞上,遇雪则抗压逞强。不事雕琢,尽得风流。他题竹诗有“个字介字难得趣,宜浓宜淡写碧玉”之句,印章有“贵自然”、“出造化”、“真趣”之文,俱为妙悟,发人深省。

  四条屏是传统国画重要格式之一,历来为藏家所重,然创作难度较大,惜趋式微。30余年前,北京中国画研究院曾请柳村等著名画家对花鸟画四条屏作专题研究创作。从此柳村先生对这种形制着重进行构思和创作,成果斐然。本画集中就有花卉四季屏等三套作品。

  柳村先生的作品中,颇多动物题材。他擅长花卉,兼擅翎毛、鱼虾。60多年前,他因花鸟画写生教学需要,就曾画制《翎毛写生集》、《写鹤集》等,深得吴茀之先生赞赏。年前,他年近90,又画了翎毛百图,可见其创作热情依然不减当年。这些物象,都是经过他多年观察写生、提炼概括形成的,所以各具个性,形神毕备,呼之欲出。《鳖》是广受称赞的柳村作品之一,重骨法用笔,背甲之坚硬,鳖裙之柔韧,脚爪之尖利,都在寥寥几笔之中表露无遗,形态生动,可见画家运用笔墨造型功力之深。

  木刻在版画领域出现最早,流传最广。我国版画始于隋唐,行于两宋,盛于明清,木版年画深受欢迎。现代版画于上个世纪20年代传入国内,“以刀代笔,以版作画”,抗战开始后得到很大的发展。

  柳村先生从事木刻,开始于抗战初期,受业于野夫。野夫和李桦等为鲁迅倡导木刻研究时期的主要成员。在此期间柳村木刻的代表作是《流浪母子》和《日机轰炸后》(由《浙江版画五十年》收录)。

  五六十年代是柳村先生木刻创作的主要时期。《良渚风物柳村画集》刊印的近30幅佳作,皆创作于此期间。其中《柿子熟了》、《早稻丰收》、《开山造渠》、《村口》等入选全国版画展,并由人美社出版独幅画或编入《中国版画十年》画集。《早稻丰收》曾被人民日报采用,刊登于头版。《齐白石》选送前苏联展出,受到苏美术评论家的好评。其他发表于《美术》、《版画》、《文艺报》杂志以及浙江日报等报刊的作品更多。

  柳村版画的主要特色是重在真实记录当时的农村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情景,具有史料价值。60年的余杭工作和生活经历,使柳村先生对“良渚风物”主题创作取得丰硕的成果。他先后担任三墩中学和余杭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文联主席等职务,对余杭农业生产及农村风貌的体验比较深切,收集的创作素材也特别丰富。这些版画作品正是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创作并取得成功的。

  2007年城乡导报曾载文称,今天的年轻一代已不识络麻为何物。柳村先生读报后将50年前创作的版画《络麻丰收》寄报社发表。画面写实,展现成片络麻丰收景色,麻农分工合作,组成一曲劳动的协奏曲。刀法纯熟,套色调和,场面热烈。《诗经》记有“沤麻”,可见种麻历史悠久。当时余杭临平乔司九堡等地麻田成片,动辄千亩,今天都已消失。人们在柳村作品中重温历史,饶有兴趣。

  《江岸转运》也是一个历史的定格,记录了本地区早期物流方式。当时大量农资经由钱塘江水路运送。船只停靠江边,货物卸于江涂。由牛车装载,翻上江堤,再转运至各地。画家抓住牛车转运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1959年柳村创作的《早稻丰收》,表现了当时余杭农村“双抢”期间繁忙的晒谷场情景。良渚地区是水稻主要产区,又是蚕桑基地。独有此地农民嗮谷用的是蚕匾。无数圆匾在嗮谷场上构成生动的图案。画家的敏感使柳村记录下这个他处难见的特别场面。

  柳村版画另一特色在于画面充满生活情趣。

  《采茶上山岗》表现了余杭茶山的清新秀美,而十来个采茶妇女一路上山,互相交谈,使得宁静的山林似乎充满欢声笑语。《水乡集市》中人物大小近百个,肩挑船运各司其事,集市交易各表其态。《柿子熟了》表现的是果农们分拣红柿、装筐正忙的工作现场。《农忙幼儿园》是农民自发组织的临时托儿所,富有儿童生活情趣。

  从作品分析可以看出,柳村以深入观察生活的态度就水稻丰收这一主题进行多次创作。同一个题材,由于观察角度不同,表现手法有变化,则景观各异,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各有千秋。如《丰收在水乡》表现船运往返,橹摇歌响,欸乃归声,水乡风光之旖旎,如同田园诗般美不胜收。而《秋收》表现的则是良渚一带一望无垠的平原稻田,农民集体劳动,收割正忙,丰收的喜悦,热烈的气氛,充满画面。

  碑拓印制木刻是柳村先生对版画民族化的探索。本画集中有《塘栖枇杷喜丰收》等4幅版画是用这种技法创作的。通常木刻制作,版上物象成“镜面反射”与实像左右相反。“碑拓水印”则刻如实像,用传统“碑拓”法印制,墨色浓淡干湿可由画家调控,因而作品能充分体现水墨韵味。柳村先生早年曾撰文介绍过这种技法。

  柳村木刻重“刀味”、“木味”,线条拙朴,富有韵味,概括洗练。柳村国画用笔遒劲,墨色浑厚,造型生动。两者相辅相成,可谓相得益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34 丹青生涯春不老 ■陈景裕 2009-5-2 48256DEA008181F5482575A50026059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