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6版:书家
3  4  
PDF 版
· 面墙者说
· 钱玉清的书法“秘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玉清的书法“秘招”
□盛静斋
  当今书坛,“风烟四起,战鼓喧天”。钱玉清却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浮躁,不冒进。通过勤思、善学、敏行,以其优异的成绩在这个大浪淘沙的“残酷现实”中脱颖而出。从默默无闻一跃成为全国性大展赛中频频入展获奖的书坛名家。我想,这其中是否有他的“秘招”呢?

  一,系统思考——勤于思

  记得曾经读到的一则小故事说,一个年轻人准备烙饼,在把面团放到平锅之前,总会先切下一小块。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母亲就是这么做的。”后来再问他的母亲,其回答是一样的:“因为我母亲就是这么做的。”再接着问祖母,祖母回答说:“只有这样,我的平锅才装得下啊。”在发笑之余,想想我们生活中有多少事情不是这样呢?很多人常常被已有的东西所束缚,惯于前人的经验或者自己过去的老套,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书法圈里也不少。比如技法上,习惯于重复老师抑或照搬字帖;风格上,局限于地域和圈子的现成模式。陈陈相因,不越雷池。这样的勤奋怎么可能产生优良的学习效果呢?

  行动的勤奋只有加上思想的勤奋,才能克服自己的片面与局限。对这一点钱玉清异常地清醒。他在谈到获奖体会时说:“九届国展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之前投的作品大多与展览无缘,除了水平本身的内因外,我认为还有许多可控外因值得研究。”“作品必须‘另类’,要有自己的个性和语言,不管从作品的形式还是取法风格上都要有独到之处,千万不要随大流,更不要跟风”。“只有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独具匠心,才能抓人眼球”。于是,他对学习、思考、行动作了一番系统、全面的规划。并且细化到具体的用笔、用墨、用纸乃至作品的幅式、用印、装裱等选择上。他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是意念情感和双手的延伸扩展。比如用笔,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他曾大量尝试了大小软硬、产地不同的各种毛笔,最后选定了一种长锋兼毫。又如他的用印,曾对古代经典和当今名家大腕的作品作过一番比较研究,然后选定了自己的用印款式和钤印方式。原来,他是通过这一系列的系统思考和设计,逐步打造出了过硬的“书法品牌”。

  二,旁涉博取——善于学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据说爱迪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借脑”意识。他向各种各样的人征集好的主意、点子、想法,甚至不惜出高价购买别人的一个主意,才取得了那么巨大的成就! 在今天,不少企业都非常重视借脑谋生,不惜用重金请外脑,买计策,给自身带来了极大的收益。所以只有不局限于一面,不死守“唯一的答案”,“不一条道跑到黑”,才能提高精准度,降低落选率,发挥学习效能的最大化。

  钱玉清除了与许多学书者一样勤于思考,他还十分主动地关注书坛的大趋势、新成果。此外。他还对素描油画、音响电器、种花养鱼等技艺都有过精心的研究。他认为,不同事物的多种视角可以引导我们改变习惯性的旧思路,别人的观点很可能使我们产生新观点,最终转化为最佳的行动效果。难怪他在担任东山派出所所长期间,能总结出一整套“钱玉清工作法”。使绩效考核从原来的“老末拖”一跃为苏州市级先进集体。这正是他将艺术的语言贯注和渗透到了公安工作之中的结果。正是这些多面的素养使他的思维能纵横展开而不被陈规拘限。

  他这种触类旁通的本领落实到书法学习上,就使他获得了一种多方借鉴的能力。比如他经常会带着问题、疑惑求教于久负盛名的华人德老师,华老师非常赏识他好学精神,非但指出他书作中的不足,还帮他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同时又得到了著名青年书家李双阳的悉心指授,告诫他创作和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此外,钱玉清更是将取经求学的范围扩大到全国,争取一切可能的进修机会,并多次参加了中国书协举办的培训班,期间又得到了著名书家刘文华、李松、洪厚甜、张锡庚、王金泉等名师高手的多方点拨。原来,他是这样多方取经,系统学习,才使视野更为高远、思维更为开阔的。

  三,抓住主脉——敏于行

  人生有涯,而学问事业无涯。钱玉清认为,学习并没有必要诸书都读、凡事皆做。而是要有所深学,要有所浅学。博学广识只有在主次分明、专心一致的前提下,才能技道两进、理法相长。所以他善于集中优势于自己擅长的行草书。专注于晋人的《万岁通天帖》,唐人的《书谱》。尤其对张旭《古诗四帖》的手心双畅、随机生发、解衣磐礴、物我浑化的美,以及怀素《自叙帖》、《食鱼帖》的劲健清刚、静逸深寂作了深入研究。从中不断地比较研究加深理解,使他能把握主脉,明辨流变。并且,除立足这些狂草名家外,他又将探求的触角伸向北碑,以此强化线条底质。另一方面,他又对一代宗师钟繇、王献之的小楷进行了从临摹到创作的转换,以此提高行草书线条的耐看性。

  他深知,行草书对线条的技术含量要求极高,故而他在线条锤炼方面倾注了大量心力。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行草书并非浪书涂鸦、笔无节制的一溜直下。而是更注重笔力,筋节清楚,前笔有结,后笔有起,当断则断,气脉绵亘。开合伸张间点画纵横,犹如老农犁地,畅快淋漓间力量呈现出动人的遒劲来。

  行草书创作中的“势”尤其重要。既要一落笔就生“势”,紧接着还要笔笔相发,因势利导,贯穿全局。包括点画之“势”,字“势”、行“势”、全篇之“势”,这是行草书的关键。基于他的这种认识,使他在行草书创作中练就了一种主动唤醒意境情势的非凡能力。其创作过程正如名将临阵,全局在胸而又虚灵入微、宏观调度,心手巨细,全息协同。原来,钱玉清是这样地从约到博,由博返约地比较研究,抓住了行草书法传承、流变的主脉。难怪他的水准能经得起“大浪淘沙”而脱颖而出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书家 00036 钱玉清的书法“秘招” □盛静斋 2009-5-16 48256DEA008181F5482575AE002104D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