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2版:书家
3  4  
PDF 版
· 《西湖六月中——杭州书法集》序
· 书法,杭州的一道美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西湖六月中——杭州书法集》序
□叶明(中共杭州市委副书记)
  《西湖六月中——杭州书法集》序

  □叶明(中共杭州市委副书记)

  杭州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不仅因为她拥有秀丽的自然美景,更因为她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杭州的文化,与山水相融相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山水为貌,文化为魂,二者的完美结合,成就了风华绝伦的西子湖,成就了魅力四射的杭州城。

  杭州文化犹如一座美轮美奂的大厦,它是历经数千年,由从事不同文化领域的先贤时彦共同精心打造和维护的。其中,历代书法家为这座大厦的建设作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现保存于西泠印社的“汉三老碑”,距今已1900多年,有“浙江第一石”之誉,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两度任职杭州,为开发西湖、构建西湖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苏东坡,给杭州留下许多珍贵的墨宝。其他与杭州结下书法缘的历史名人,指不胜屈:晋代王羲之,唐代褚遂良、孙过庭,宋代林和靖、范成大、范仲淹、杨万里、岳飞、赵构、吴说、陆游,元代赵孟頫、鲜于枢,明代于谦、商辂,清代毛奇龄、金农、丁敬、梁同书、黄易、奚冈、陈鸿寿、赵之琛、俞樾,近现代康有为、吴昌硕、章太炎、李叔同,当代张宗祥、马一浮、沙孟海,等等,或为杭籍,或在杭任职,或寓居于杭,可谓名家辈出,佳作如林。由于书法作品载体的原因,不少佳作消蚀湮没于岁月风霜之中,而流传下来的珍品,有如精金美玉,弥足珍贵。杭州书法文化与杭州的诗词文化、楹联文化、园林文化等交相辉映,蔚为大观,是杭州文化这座大厦中的一个艺术宝库。

  文化如河流,唯有前后相续,传承不歇,才有活力,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文化没有传承,就像江河断流,成为毫无生气的一潭死水。一座城市,需要的是有生命力的活的文化。为此,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尤其是文化建设者,所肩负的责任,不仅在于发掘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以不负于先贤;同时,也要传承历史文化、创新历史文化,以无愧于后世。这方面的工作,意义非凡,任重道远,需要各个领域的文化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近年来,杭州市的书法家在延续历史文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杭州市书协选编的这本《西湖六月中——杭州书法集》,将当代书家创作的与杭州相关的书法结集出版,是杭州书法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这种延续历史文脉的努力,值得肯定和提倡。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个性和品位所在,是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资源。当今世界,经营城市的理念正在从主要经营土地、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转变为主要经营城市品牌这一无形资产。杭州要经营好“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首先要经营好杭州的历史文化。一座城市是一个生命体,历史人文积淀赋予杭州成熟与睿智,文化传承创新赋予杭州健康与活力。因此,加强文化建设,传薪继火,踵事增华,对于杭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杭州从事文化建设工作,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湖光山色,天开图画,可以激灵感、助挥毫;前辈丰厚的文化遗产,可以供临摹、资借鉴。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局面,全社会重视文化的氛围,为文化工作者潜心创作、多出精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祝愿有志于为杭州文化建设锦上添花的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艺智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如六月的接天莲叶、映日荷花,为西湖增色,为杭城添辉!

  2009年5月15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书家 00032 《西湖六月中——杭州书法集》序 □叶明(中共杭州市委副书记) 2009-6-13 美术报000322009-06-1300045;美术报000322009-06-1300044;48256DEA008181F5482575D20004974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