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考艺

徐枫美校 校长徐枫

其人其校 现代传统 ■本报记者 程瑞鑫 文/摄

  去徐枫美术学校采访的时候,并不是吉林最美的时节。虽然没能欣赏到闻名天下的雾凇美景,但记者并不感到遗憾。因为,一道在艺术教育之苑传道授艺的人文美景,让记者此行收获颇丰。而培育这道美景的,正是吉林徐枫美术学校的校长徐枫。

  师范院校毕业的徐枫,自办学校源于1992年一次偶然经历,受友人之托辅导一名考央美附中的孩子。或许正是这样一种缘分,以至于现在,该校在培养美院附中生源方面已形成品牌。也得到了中国美院附中、广州美院附中、鲁迅美院附中、四川美院附中的认可,也成了他们的生源基地。

  成功办学之后的徐枫,随之而来的“头衔”也一下子多了很多。比如:吉林市政协委员、青年美协副主席等。但他递给记者的名片上,却只保留了其校长的称谓。“我喜欢教育,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一直在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徐枫诚恳地说,“我的职业就是一名教师。”

  孔子与高尔夫球拍——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并行

  徐枫办学17年来,硕果累累,桃李天下。远的不提,广州2010年亚运会火炬的设计者刘佳,就是从徐枫美术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如今,徐枫美术学校已形成了少儿美术教育,初中全日制,高中特色班,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它的影响力已波及全国。浙江温州、广东湛江、黑龙江哈尔滨、山西太原都有慕名而至的学生。

  谈及办学初期的那些日子,徐枫也经历了饥不择食的办画班阶段。“以有多少学生考上央美、国美为兴奋点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现在考虑更多的是教育者的责任是什么?你要做什么?让学生考出去,现在已经不是问题,更不是难事。”徐枫坦言,吉林省每年的联考,徐枫美术学校的学生一定是独占鳌头的。他说,学校在招生的时候,老师会告诉孩子:你们一定要热爱美术,否则别学。来到学校就要快乐,否则就不要来。

  坚持每天6点多第一个到校,最晚一个离校,徐枫笑着说,他常被人问,十年如一日,到底累不累,有没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每天这样一点都不累,因为喜欢,所以困难也就不是困难了,天道酬勤,做就做最好。”

  与徐枫交谈,让记者感触最深的是,他是一个用心钻研教育,努力探索美术教育与教学规律的人。记者在他的办公室里,既能看到孔子的挂像,也能瞧见高尔夫球拍,正如他的教育理念,既传统又现代。比如,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徐枫美术学校的初中生是不允许在校使用手机的,但却允许学生追逐时尚,表现个性。徐枫认为,绝不能以头发染了色,或者打个耳洞,就去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个性而不失“本分”,才是学生应该有的素质。在学校里,老师要求学生着装和行为一定要规范,在学校期间,学生必须穿校服,见到师长必须行礼问好。徐枫说,有一个从吉林市重点中学转来的学生,看到这个规矩以后,竟然用了“夸张”二字来形容。“本应该很合理的事情,学生竟这么大惊小怪。所以说,现在许多孩子的传统道德缺失是多么严重。”徐枫言语中透着担忧,他说,在学校,学生很自然养成的行为习惯,在进入大学后,反而成了“另类”。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陶瓷专业的学生张子阳,有一次外出写生,老师利用晚上时间给学生讲评作品时,张子阳主动给老师倒了一杯茶。一个最自然不过的动作,却让老师很感动。徐枫时常告诫学生:“画画是什么?是人事!把人做好了,学画考学还不是很简单的事情。”现代社会更讲究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德才兼备,内外兼修,是徐枫办学的宗旨。

  学生洗笔桶里水的颜色冷暖深浅怎能一样——

  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画”世界

  徐枫美术学校在招收初、高中学生时,有数量限定。徐枫说,这是因为他并不想单纯以考学为目的来办学,还要考虑到他们选择美术作为就业的前程着想,所以招收学员不宜太多。因此,“尽管2005年最高峰的时候有300人报考学校的初中部,但我们只招了20个学生。”

  在教学方法上,徐枫深深体会到“培养慧眼”远比“训练巧手”更重要。曾经有一件事,对他触动很大。过去教学的时候,他很喜欢做示范或帮学生改画。有一次,他无意中发现,学生在画完色彩后,洗笔桶里水的颜色,竟然都是一样的。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很“可怜”,似乎在抹杀孩子的天性,他这才意识到,原来学生一直都在用老师的眼睛去“观察”事物。一番教学思路调整过后,学校开始更加注重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每周都会安排美术史课和电影欣赏,通过组织学生去中国美院“画美院”,参观苏州博物馆,上北京中国美术馆看“新中国美术60年”展览等形式的活动,增加学生视觉经验的积累,同时也给学生传递一个信息:看一个展览,或许是速去速回,看一次展览,或许对考学起不了多大作用,但这对自身素养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

  “售后服务”实行“三包”——

  时刻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

  徐枫办学还有一个很新的理念,他说,要包揽学生的“售后服务”。包者有三,一包学习,二包做人,三包未来。尤其是包未来的“售后服务”,决非口号形式这么简单。学生考走后,徐枫还经常与他们就读的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学生的情况。他常常会和学生聊天,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直到学生真正进步,并有所作为。

  王白石就是其中一个深受“售后服务”关怀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徐枫在上海帮他在自己同学的公司落实了工作。王白石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了徐枫的帮助和指导,直到如今在上海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难怪乎!2009年8月,徐枫来杭州参加《美术报》的一个活动,王白石专程从上海赶来看望老师。走的时候,记者见到他是噙着眼泪离开的,情之真,让记者这个局外人都深受感动。 

  徐枫说,每年到了寒暑假,学校是最热闹的时候,往届的学生都会回来,除了及时“汇报成绩”,有什么困惑,有什么心里话,学生也毫无保留地向徐枫倾诉。为了便于交流,学生们还自发成立了“枫尚会”。

  2006年,徐枫去广州办事,只通知了在广州美术学院读书的一位同学,说有时间的话去看看他们。结果,当他走到校门口的时候,“遭”到了在广美附中和大学部就读的100多个他的学生的“围攻”,令他感动不已。

  “那个时候,我才感觉到,平时的苦和累都化为了两个字——幸福。”徐枫感慨地说。


美术报 考艺 00011 徐枫美校 校长徐枫 2010-01-02 nw.D1000FFN_20100102_2-00011 2 2010年01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