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4版:视点

邹梦禅为人为学为艺 的精神永留人间

□刘江

  邹梦禅先生,名敬拭,号大斋、今适、缾庵、迟翁等,后以字行。1905年11月30日出生在浙江瑞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聪明过人,5岁即启蒙读《毛诗》、《左传》等,7岁始习书法,先楷、后篆,再转篆、行草等,循序渐进,为书法打下扎实基础。入冠之年已初具面目。受到乡贤朴学大师孙诒让影响,步入金石文学,考证之学,同时亦好篆刻。

  1925年专科毕业,来杭州进入浙江图书馆工作,公余从事古典文学、文字学研究,旁及金石考证,大量阅读馆藏名碑法帖、金石拓片、古今印谱,并得到同馆当代学者马一孚、马叙伦、张宗祥等人指导,经过几年努力,眼界大开,学艺日进。并由丁辅之介绍,加入西泠印社,成为印社早期年轻社员之一。1929年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任《辞海》编辑。在沪与丁辅之、马公愚、郑午昌、方介堪、朱复戡等交往甚密,切磋文艺,对书、印艺术,更进一步。抗战兴起,混乱中疏于联系,中华书局内迁,未能同行内地,便在浙沪从事文教等工作。抗战胜利后,以书法、篆刻维持生活。解放后,1952年起任中学语文教员,1958年由于历史造成原因,蒙受不白之冤,由上海下放甘肃山丹县,先作印刷工人,“文革”间,下放农村作农民。粉碎“四人帮”后,落实政策。1978年办理退休手续,1979年回到杭州居住。不久即增选为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成员、浙江书法协会名誉理事、西泠印社书画院书法家、浙江篆刻家协会顾问等职,并不断积极参加有关活动与展览。

  邹老一生,谦虚朴实、为人忠厚、正直热情、乐于助人,对后辈与青少年教育培养,不厌其烦。有人向他请教,总是肯定成绩,鼓励多于批评,遇到不理解之处,则常以示范启导,直至领会为止。友人向他求索字画,也总尽量满足其要求,即使晚年病魔缠身,也在病榻前完成墨竹,远寄日本友人,以兑现过去之承诺。

  先生终身从文从艺,勤俭好学之习,贯彻始终,小时习字,日课五百,习以为常,年至十二,兼临汉隶,日写千字,可见其勤。后工作入浙江图书馆, 日拥书城,朝夕展读,请教名贤,获益甚深。青年入西泠印社,与高手游,进步神速,名响印坛。1958年受冤下放甘肃农村劳动期间,前后20年,生活艰苦条件下,乃以钉代刀,顽石练枝, 以枝代笔,划沙练字。1978年落实政策,在山丹县钟表刻字店办理退休手续,返杭州定居。友善之请,接踵而至,在新形势下,精神振奋,积极创作,他“珍惜晚年一分一秒,要把过去的损失弥补回来”。抓紧时间,进行书法、篆刻创作和著述整理等工作。

  邹老为艺、诗、书、画、印皆擅,其书印声誉远播海内外,有其自己扎实功底,无论正、草、隶、篆、行或秦玺汉印等体态,都显示与自己雄浑朴实、隽秀灵动兼而有之的风貌。平生最后几年,先后参加数十次国内外展览,其作品先后在国内《书法》、《西泠艺丛》、 日本《篆美》、《朱门》、《知远》等刊物上发表,有的并有专文介绍,赢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赞誉。

  邹老一生兢兢业业,为弘扬传播中华传统艺术,著述等身。早年参加《辞海》编辑,集体留名于册, 出版有《关于颜体之研究》、《四大家诗词小楷》、《梦禅治印集》、《邹梦禅印存》及中国第一本钢笔字帖《三体钢笔字帖》,与《吕氏春秋集解》二十六卷手稿,在动乱中遗失,未能付梓。冤后回杭,心情舒畅,准备“暮年遇盛世,一息献余晖”,抓紧时间,焚膏继晷,完成整理书法与篆刻集,兑现日本文部省邀请赴日办展之约。不幸癌魔袭身,在住院期间,仍念念不忘未竟事业。但他这种终身为艺奋斗之精神,为难胞举行的“杯水书画义卖展览”的爱国之心,晚年为上海、南京、兰州等地为民创作讲学之行等塑造了一位终身为民的艺术家的典范的行为,树立在我们面前。这些都是永远值得为我们后辈怀念、学习与弘扬光大之处,以继续完成他未竟的心愿,为祖国艺术事业添砖加瓦,以告慰邹老在天之灵。

  记者手记:5月13日上午,风瑟瑟,雨霖霖,温州瑞安玉海楼举行了邹梦禅印章捐赠仪式,这是纪念瑞安籍我国杰出书法篆刻家邹梦禅诞辰105周年的主要议程之一,同时举办的邹梦禅书画篆刻遗作展让大家见识这位历经风霜、德艺双馨的书印大师的精彩艺术。邹梦禅先生的子女及瑞安市各有关方面领导、书法艺术工作者上百人参加捐赠仪式。西泠印社副社长刘江特为即将付样的邹梦禅书法篆刻作品集写了前言,读后更能让人敬重邹梦禅的高风亮节和伟大艺术。          蔡树农


美术报 视点 00034 邹梦禅为人为学为艺 的精神永留人间 2010-05-22 nw.D1000FFN_20100522_2-00034 2 2010年05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