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4版:视点

创作丛谈

□魏春雷

  近年展览作品有个很流行的形式:正文之外往往加几块题款(题跋),多为小楷、行草小字,这种形式处理不好就像给作品打补丁。作品的设计装帧必须从实际效果出发,不能一味赶时髦,要恰到好处才好。  

  西泠印社的一些展览要求尺幅在四尺内,非常有意义。事实上,一般的居室悬挂三四尺条幅、中堂、横幅很合适,如果能装裱成镜框,更古朴雅致,与现代家居更容易协调。  

  小幅作品(如斗方、扇面)要注意保持画面的整体性,不必分过多区块,以免琐碎。小幅作品用印忌大、忌多,分量上要处于从属地位。本来幅面就不大,印章大不协调,也显得俗气 ,而用印多则会显得凌乱,且容易喧宾夺主。  

  现代书法展览培养的“展览型”人才,小于八尺的作品就有点手足无措。四尺因纸面限制,对大效果和细节都有较高的要求,作者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调动各种因素把文章做足,很需要下点功夫的。把四尺内各种形式好好琢磨、研究、尝试,对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  

  一件作品在眼前打开,它的所有信息同时映入我们的眼帘,但我们对它们的感受却是有先后的。整体的感觉往往是我们的第一印象,这印象来自作品的章法(字法可看作单字的章法),而“千古不易”的笔法的印迹——点画,是最实实在在的东西。尽管它最后为我们感知,却是一件书法生命的根本——再美的旋律配上蹩脚的发音也让人无法欣赏。章法可以不断地随时调整,而用笔绝难一蹴而就。也许你可以轻易地得到它的形,但必然是优孟衣冠,貌合神离——所以说,模仿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譬如跳水,譬如射击。  

  同一内容的多次书写,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式几份的重复操作,多件作品如出一辙;另一种是风格一致,但具体处理手法各有不同。同一内容的多次书写而力避雷同,一是手段丰富,二是自信,三是知难而进,自己给自己出难题。对创作而言,惯性是大忌,那些文字内容不同而效果“千篇一律”的东西我们见得还少吗?  

  展览作品中的硬伤,往往是态度问题,只要认真些,把准备工作做足,完全可以避免。如别字问题,只要查查资料,或选用可靠的版本,就不会犯错误了(如把“王之涣”的“涣”误作“焕”)。凭印象,想当然,是靠不住的。  

  参展作品要讲究难度系数。一般来说,字数不能太少,你写一幅四言联甚至一两个字的榜书参加展览,除非有本事搞得特殊精彩。用印、款识在形式上要苦心经营,题款文辞也要规范,印章本身质量要过得去,印泥要好,钤印的手法与位置也马虎不得,务求锦上添花,谨防画蛇添足。幅面不宜太小,同样高度的中堂难度就要高于条幅,对联里的龙门对就高于普通的单行直下的形式。我们老讲展厅效果,实际对投稿来说要过的第一关是评审时的效果。文字内容的选择要注意,不宜选太熟悉的,一则容易引起审美疲劳,二则容易引人顺着文字读下去,从而影响其对书法效果的关注,也容易露破绽。如果选择常见的内容,不是让人觉得你视野不开阔,没文化(当然这种看法并不高明),就是你有相当的自信足可以平中出奇。


美术报 视点 00044 创作丛谈 2010-06-05 nw.D1000FFN_20100605_3-00044 2 2010年06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