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视点

  (上接第1版)

  点将挥毫杭城历史名人,几乎就是点将著名书家:苏东坡、岳飞、陆游、蔡京、文徵明、梁同书、丁敬、陈鸿寿、金农、王文治、左宗棠、康有为、毛泽东、鲁迅、郭沫若、马一浮、茅盾、舒同、赵朴初、启功、李叔同、龚自珍、俞樾、王福厂、张宗祥、陆维钊、余任天等,个个充满谜一样的魅力,笔耀东方。复又凝眸当前活跃我国书坛的杭州书家则亦链接惊喜:叶一苇、刘江、马世晓、章祖安、朱关田、王冬龄、陈振濂、祝遂之、鲍贤伦等都是江左风流的人物。他们以杭州式的儒雅激情为中国书法注入了最强劲的时代之音,他们拥抱参加“六月西湖中·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的沈鹏、张海、段成桂等,为杭州书法的夏日之花“氤氲出万千气象”,而“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的西湖,永远诱惑着书法家的抑扬顿挫;“书香六月西湖景,属我名城只姓杭。黑白无言知太极,玲珑不二要锋藏。”书法讲究中锋用笔,即笔锋在藏与不藏之间行走,杭州人的生活状态如是,杭州书法的总体印象何尝不是如此?但许江、陈一辉、王冬龄主编的《书非书·2010杭州国际现代书法艺术展作品集》中的作品反其道而行之,有媒体记者根据作品展览这么描述:

  “梅雨天,江南秀。天气热得不正常,展览也有些非常规:书非书——2010杭州国际现代书法艺术展,展出的不是真正的书法,宣纸上画的也不仅仅是绘画。

  穿梭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用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传统书法艺术,你会惊讶,现场秀出的各种小品充满了生活趣味,我们从中可以见到很多不属于书法界,却又随处可见书法影子的各种艺术门类——时装上的书法元素、舞蹈里的书法意境、器皿上的书法痕迹……书法已经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书法,这就是“书非书”的意义所在。

  艺术家们在这个展览中不仅追求文字的形式美感,也关注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中国美院书法系博士花俊带来了行为艺术作品《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花俊为此去了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用白色环保材料将整座垃圾山包裹起来,然后在那上面写下这八个出自《心经》的文字,对环保的关注不言而喻,“文字在不同的场景里书写,内容一样,意义不一样,我的作品已经与书法无关,只是书写,内容来自生活。”

  吴冠中用浓墨重笔写下的字只有两个:土地。对吴冠中稍有了解的观众就能从中看出他对乡土的这分热爱。而徐冰则拿出了他的新英文书法作品《毛泽东诗词》,把汉字翻译成英文单词,再把英文字母变化成汉字笔画,用书法的方式将其重组呈现,这是徐冰一直以来所坚持的方式,他在探讨一种中西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书非书——书断不断。你看,模特身上那飘逸的华服,华服皱褶里的线条,都蕴藏着书法的玄机;

  书非书——书画不画。舞蹈《行草》把书写带入了一个画境,它与书法对气韵的追求,近在一纸之隔;

  书非书——书忘不忘。不是忘记书法,而是在一个更大的范畴里来体验书法精神,来表现当代对书法的理解。

  站在“书非书”的立场“当代对书法的理解”的真正理解者和阐释者主要在现代书法先锋派和先锋理论家那里,邱振中、朱青生、张强、沈语冰、王天德、邵岩、张大我、符永刚、黄一鸣等一起跨界讨论的“书非书——杭州国际现代书法论坛”虽然最终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来,却是在杭州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城”的当日展开话题,足显杭州的包容大气和养人的艺术氛围。

  雨亦奇、书亦奇、人亦奇,“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杭州,一座有墨香的城市,一管软笔,似乎是这座城市柔软又富有韧性的父亲的脊梁。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浙江省武警总队总队长王平安,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杭州市委副书记、市“中国书法名城“创建领导小组组长叶明等以及数百观众出席活动。


美术报 视点 00002 2010-06-26 nw.D1000FFN_20100626_14-00002 2 2010年06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