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美育

■何谓视错觉 ■边框与主体的关系 ■参照物的重要作用

绘画的形式语言(连载十二)

  ■何谓视错觉 ■边框与主体的关系 ■参照物的重要作用

  绘画的形式语言

  □蒋跃

  科学研究证明,由于生理上的原因以及外部形、色的干扰,人的视觉感知往往发生错觉,我们通常将这种由生理制约与客观物象的干扰、刺激所产生的错误视觉感受称之为视错觉。客观物象在形体上有着明显大小差异的类比,是最简单的类比现象。视错觉产生的类比是指同样大小的物体由于位置和摆放形式、背景等不同,而使本来同样大小的物体产生了视觉上的差异。即我们的知识判断与观察的形态在实际生活中客观状况有矛盾的现象。如穿横条衣裤使身段显得胖,穿竖条衣裤使身段显得长;同一距离的物体,雨后显得近,雾天显得远;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显得大,正午时分显得小;电风扇快速运转时,叶片好似在倒转……。

  一幅画中,我们无法像在生活中那样用科学的量具测出物体的大小、长短、软硬、轻重……但是我们却可以依靠画面中的其它物象为参照,相比较进行判断。当我们在调色板上调好我们所需的色彩,但是摆到画布(纸)上时往往却不理想。这是由于这块色彩所处的背景状况不同。绘画的透视规律,也正是利用了人的视错觉原理,绘制出近大远小,符合大家欣赏需要的视觉形象。因

  此,我们作画时利用视错觉或修正视错觉以取得所需的视觉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见图1,这两组中心的圆其实是一样大的,由于旁边的参照物和黑白不同,而产生出大小不同的视觉效果。

  框的边界也能成为判断物象大小、体积等的参照。见图2,一块石头的形状,由于参照物不同,产生出小石块和大山的变化。

  见图,唐勇力的国画《敦煌之梦》中的人物一反常态,把佛像变小,相形之下人物就变得很大了,从而产生了新奇的视觉效果。蒋跃的水彩画《乐山大佛》利用人的高度显示出乐山大佛的宏伟。 

  因此,许多有恒常性的物体成为人们在绘画构图中的参照物,比如人物、房屋、轿车、马、猫、狗等。色彩亦是如此,尽管有时因光照的不同,但固有色在脑中起作用,我们仍感知原有印象中的色彩。比如人的脸部在强烈的光照下,亮部呈白色,但人们仍感觉到这是人的肤色,而不会认为是石膏像。正因为人的视觉中存在错觉和参照物的对比效应,才有可能使绘画有了广阔的天地;才有可能在案头纸片上利用其比例关系表现出大千世界;才有可能在色彩、透视、夸张、变形等手段上大做文章。


美术报 美育 00010 绘画的形式语言(连载十二) 2010-07-24 nw.D1000FFN_20100724_2-00010 2 2010年07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