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副刊

夜雨芭蕉

  有所思·钱立海(安徽 安庆)

  多年来,每逢夜雨我都会思潮难捺,细心地品味起昔日乡下芭蕉夜雨的那分情韵。那是20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在乡下的一所中学里任教,学校建在一座山丘上,校园里的植物很单一,除了松树和冬青外,就是芭蕉。我宿舍的窗前就种了两棵芭蕉,叶大而绿,扶疏似树,高舒垂荫。由于远离村镇,每当夜晚校园里就显得格外地幽静。有雨的夜晚,听雨打芭蕉,点点滴滴,如诗如画。绝美的天籁,曼妙的韵律,透窗而入,像琵琶女纤指拨动的缠绵情思,如王羲之妙颖绣出的点横撇捺。一切尘世的喧嚣烦忧皆置之度外,静静聆听大自然赐予的衷曲,禅意无尽,冶性陶情,怒放心花。

  之所以,喜欢雨打芭蕉的这分情境,缘自于对古人芭蕉夜雨诗情的心弛神往。久之,也时常学着古人,从夜雨芭蕉中捕捉一些精巧的细节、浪漫的情怀和美妙的神韵。

  雨直接落到地上,了无情趣。但有了芭蕉这种载体,就显得天壤之别。芭蕉,不但承雨有声,而且韵味奇特,最容易触动那些敏感的心弦,逗起人的灵思遐想。芭蕉叶大,舒卷有致,珠圆玉润的雨滴滚在蕉叶经络分明的行间,激发出的声音脆亮多变,凄迷繁复,摇曳生姿,给人有“潇洒绿衣长,浑身无限凉”之感。其实,芭蕉雨不过是一种天籁,一种大自然的声音,但多情的人们却从自己的情感出发,“独其蕉雨之意”,衍生出千般妙韵,万种心曲。

  “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杨万里的这首《芭蕉雨》,澹泊中有逸味,闲散中透真趣;“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杜牧的这首《芭蕉》诗,总能让人在点点滴滴的雨声中梦回故乡,以慰藉浓浓的乡思。“忆昔红蕉狼藉时,玉人携手泪沾衣。今日芳心为谁展,无边怊怅未成归(宋沈辽)”、“梦断添惆怅,更长转寂寥。如何今夜雨,只是滴芭蕉?(吕本中)”,良宵苦夜短,寂寞嫌更长。好梦未完人已醒,夜色却正深,只听得雨打芭蕉声传来,让人平添几许惆怅。

  “自是愁人愁不消,非干雨里听芭蕉(方岳)”、“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诚如斯言,芭蕉雨之所以能敲击出更多的愁肠百转,关键在于人的心境。南唐后主李煜在秋风瑟瑟、秋雨潇潇的雨夜,从“帘外芭蕉三两窠”中,听出了心中的孤独凄楚,听出了亡国之君的绝望与痛苦,不由一声长叹:“夜长人奈何!”

  对芭蕉雨最敏感的,恐怕要算那些长年累月辗转在人生旅途中的天涯游子了。独在异乡,远离故乡亲人,归程又遥遥无期,那澹澹笃笃的蕉雨,又怎么能不把缠绵的思念,悠悠的乡情,以及不可名状的羁旅忧愁一起兜上心来?正所谓“疏雨听芭蕉,梦魂遥”。当然,现代社会四通八达,这种愁绪已不复存在。但不管怎么说,古人的这番情思已深深地定格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挥之不去。

  雨声,曼妙入耳;叶韵,灿烂如花。雨打芭蕉,探古寻幽,乘时益世。对于疲于奔命的现代人,尤其是现代都市人来说,芭蕉雨韵是一帖清凉剂,细细品咂,至少可以涤荡心上的浮躁与嚣尘,让枯寂麻木的耳神经得以复苏和清醒。


美术报 副刊 00012 夜雨芭蕉 2010-08-07 nw.D1000FFN_20100807_6-00012 2 2010年08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