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2版:画家

文章导航

戴伯乐其人其画

  我和戴伯乐交往已有数十年,是我少年时的同学、朋友。早年我们同在一所中学读书,他比我高一年级,因为我非常喜欢绘画,羡慕他的绘画技巧,更羡慕他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他的父亲是位艺术才智非凡的画家、诗人。因此,我每当有空闲时间总是往他家里跑,向他父亲求教,与他一起学习绘画。大学毕业后,为了谋生,各人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但我们的来往仍是不断。几十年过去了,我发现戴伯乐的个性、脾气很像他的父亲,画了几十年的画,家里画作堆积如山,却从来没有想过将作品在哪个报刊登一下,他视名利如淡水。正因为此,艺术界了解他的人不多,了解他的唯有在大学里受过他教育的学子。凡听到过他上课的人,个个赞口不绝,对他尊敬万分,说:“他的教学内涵丰富至极,听一堂课胜过读十年书。”“戴先生上课真生动、有趣味,全教室里的人都会兴奋起来。”有一年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分院要举办一期专业培训班,在招生之前,组织了一次艺术讲座,其目的大概是为了自我宣传,显示实力,以吸引广大青年爱好者。他们邀请戴伯乐作半小时的演讲,会后即开始了报名工作。许多青年问:“戴先生是否教我们?他来我们报名,他不来我们不报名。”为此,戴伯乐只得参加了这个培训班教学工作,每周二日从杭州赶到上海上课。

  戴伯乐向来勤奋、好学,钻研学问一丝不苟,他研究中外美术史论、美学及文艺心理学、古典诗词等,他的著作甚富。早年出版有《浙江古代画家史料》、《清代画家沈铨传》、《外国美术欣赏》、《中国美术欣赏》等。由于他早年学习美术面很广,除了中国画,还学习素描、水彩、油画及装潢美术。因出版社之约,他先后出版有《素描画法》、《水彩画技法》、《图案与装潢》、《山水画技法》等书,一度被浙江省教育厅聘为“浙江美术教材主编”。编写出一系列美术教材(浙江省1991年起用,至2006年改用全国通用教材)。 

  戴伯乐的山水画,主要继承了其父亲的衣钵,但他对元代王蒙的画特感兴趣,他曾说过:“王蒙的技法不仅是多种多样,重要的是他的线条、用笔特具灵敏之气,看之笔笔很实,实则笔笔很灵巧。”他的作品《玲珑山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画中用笔就是具有王蒙的气质与意味。记得那是在1989年冬天,我因公务从上海返回温州,借路过杭州之便与老友相会,那时我们家中都还没有装电话机,更没有手机,所以只能不期而至。我进门时他正在灯下作《玲珑山色》这幅山水画,桌上摆着一叠速写稿,他说:“前几天去过临安县,在青山水库一带画了这一叠速写”。他取了一张速写给我看,说:“这是在玲珑山乡画的”。他又指着桌上的画说:“我是按速写依样画一遍,只是将树与山拉高一些,造成画面向上的动势。画法上全凭线条和点子组成的疏密来表现,使画面保持清雅、简洁的感觉。”他说的“感觉”我领会即是王蒙画中常见的那种疏简的意味。王蒙弃官后长居余杭的黄鹤山,面对江南苍莽、深秀的山野和水泽,他的画既具有疏简,又具繁密的特点,所以用笔时而细密工致,时而放笔畅写;时而劲笔勾勒,时而水墨淹润。戴伯乐所追求的画法,大概就是如此。在《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中明显看出,戴伯乐的山水画既简又繁,简是从整体上看,画面以几何形块组合构成秩序,几何形搭配得既合理又巧妙,具有稳定感与动势感;繁是从局部来看,草木茂密,苍茫繁荣,造成生意盎然的意趣。他的用笔也一样,既是劲秀,又是厚实灵动。画山石树木以勾勒为主,稍加皱擦点染,很少用水墨渲染,因而其笔韵胜过了墨趣。

  上述的是戴伯乐山水画的一种画法,其实他西画功底很不错,连中国人物画功底也很深厚。如《姐妹俩》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一次会面中当场为我画的赠品。他作山水画虽然着意区别西画画法,但其对西画的审美情趣与理念总是不时地流露在他的意念中,使山水画蒙上了一层西画的特征。例如他的画带有明暗感,远中近层次感,写生作品带有焦点透视效果等等。他曾对光感产生浓厚的兴趣,常常以水墨表现风云变幻的景象,其作品《风云骤起》、《原野》完全是表现气候与光感的,这里刊登的《西塘秋艳图》、《飞流落处见清波》也都具有光线变幻的感觉。戴伯乐曾说:“中国山水画中表现光感最成功的是黄宾虹,其次是李可染。我遗憾的是西画技法成分太多。看来我年轻时寄望将西画技法融进中国画中,以改观传统中国画的想法并非正确。

  戴伯乐曾一度学习黄宾虹和李可染的画法,主要是学习其水墨的运用和光感的表现手法,其作品《山村野趣》、《飞流落处见清波》如果画上不题上字,不盖上章,人们会以为是黄宾虹和李可染的作品。这反映了戴伯乐的好学精神与学习面的广泛,其基本功之深厚,确实是值得后学者所楷范的。


美术报 画家 00042 戴伯乐其人其画 2011-02-05 nw.D1000FFN_20110205_9-00042 2 2011年02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