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7版:艺苑

文章导航

艺通八索九丘的李秋鸣

  2010年7月29日,中国国家画院于秦皇岛北戴河浪淘沙艺术馆举办当代艺术名家作品展,包括卢禹舜、杨晓阳、赵卫、范扬、李秋鸣等在内的12名当代国内实力派艺术名家24幅国画艺术精品展出,展期两个月。新华社、人民网、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到场进行了专题报道。在这次高水平的展览中,诸多艺术家、评论家对李秋鸣送展的两幅焦墨意象山水画,表示了极高的兴趣和好评,成为该展览的亮点之一。

  38年闭关修炼的李秋鸣,这次国家级展览上一鸣惊人,早在我的预料之中。过去我多次于人前对李秋鸣极力推崇,屡屡遭人冷眼。这番秋鸣让人侧目,也证明了我的眼光没错。 

  秋鸣生于1965年。7岁上小学的秋鸣,因为兴趣拿画笔,临摹连环画上百册是其童子功。读书之余,15岁师从民间制笔师周鹏程学微雕。18岁高中毕业时的秋鸣,用微雕为毛笔挂彩的工艺作品,惟妙惟肖,精美绝伦。少年成就已显露京华。之后一两年,秋鸣弃微雕,游学大江南北,广拜名师,视野大开,艺术精进,得李可染“天道酬勤”、黄苗子“金石可镂”等诸多大家题赞鼓励。随后,秋鸣恩师、艺术大家周思聪、张凭、林墉等诸位,推波助澜,力劝秋鸣攀登绘画艺术高峰。秋鸣果真不负众望。那是艺术天才的灵性,我等不能比肩,只能仰慕。秋鸣21周岁的时候,我坐在范曾题赠“少年志斋”的画室里,看过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为其拍摄的艺术专题片后,深深感慨“不愧少年得志,日后必成大器也”。 

  现如今,我与秋鸣相交26年,多次的彻夜长谈与把盏言欢,间或也有相悖的冲撞,自以为深知其甘苦。在1985年至1997年画工笔及兼工带写的那段时期,看秋鸣站着无依托地画工笔人物、动物线条,平心静气却不露于表,沉着从容一丝不苟,笔笔到位,精湛而飘逸,端庄中寓于变化,兼以气韵生动的写意背景,恰到好处,真乃奇绝也。那幅25米群仙祝寿长卷及《风雨欲来,处变不惊》的虎图,即可谓其时风格的代表作。也是秋鸣绘画艺术语言一个过程的交代。  

  1997年之后,秋鸣画风为之一变。从工笔及兼工带写设色重彩,到黑白两色焦墨意象山水,从一般人能看懂到看不懂,从具象到抽象,其变化是革命性的。我们常听人说,许多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是衰年变法。秋鸣不同。秋鸣变法,尚属青年,我以为艺术的趋臻化境,只有经过一个相当长时间过程的阵痛。秋鸣在这之前,是有过一个20多年的阵痛准备,所谓艺术显灵是为有准备者而突显的。只不过秋鸣悟性高,灵性来得早。这还不算。秋鸣在20岁的时候,胸中早装着“中国有李可染,也可以有李秋鸣”的远大抱负。这样的话, 别人以为是狂妄,我反而认为,文人艺术家没有一分狂妄,倒是懦夫与懒汉的表现,是没文化志向的无能。因此,秋鸣一变,就气象不凡。我还以为,那是相当精准的时机,秋鸣把握得及时。不几年,秋鸣的焦墨意象山水,以自家面目,亮相当代中国画坛。中国近现代,焦墨山水,自黄宾虹以来,张仃可以算走到了一处高峰,至少是近几十年,无人超越。我看自1980年以后的美术新潮到现今,国内中年一辈不少涉足于焦墨山水画的艺术家,都在点、块、面的程式中挣扎,并企望跳出一定的模式,却只能大同小异。秋鸣不同,他多年像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像“八大”,在苦涩的灵与肉的挣脱中探索;又像李可染,“用最大的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力打出来”。秋鸣从观察亿万年的自然山水,读千余年来的山水画论,悟几百年的大师艺术道法,自然包括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到近代印象派的雷诺阿、塞尚、梵高、高更等,秋鸣皆能一一拿来,将中西绘画技法及艺术美学理论,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走到这一步,高古而出新,别有气象,和而不同。

  秋鸣潜心艺术,富有灵性,有儒释道的多方情结。他的艺术,别人多说看不懂,而我以为,他是一个能应接八索九丘的艺术家。不为什么,仅凭作品而已。


美术报 艺苑 00037 艺通八索九丘的李秋鸣 2011-02-26 nw.D1000FFN_20110226_5-00037 2 2011年02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