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画家

文章导航

山在呼喊

杜世禄书画印象

  人有人缘,物有物缘,我和国画家杜世禄的机缘巧合,则完全是画缘——其作品的张力,令我对高不过5尺的作者陡生景仰之意: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如画,如人。

  因为并非书画道中人,所以,我对于画,就像一个普通爱好者,通常只有简单的喜欢和不喜欢。也许是孤陋寡闻,很多的画作,常常看一眼足矣。但捧着杜世禄的作品,却半天意犹未尽。想起关于他个人画展上的一件事:在展厅门口,两位爱好书画的参观者激烈辩论,一位,质疑完全不同于任何画风的“杜派作品”,似乎毫无章法,不懂,难懂;一位,则面红耳赤地维护杜派画风,用今天时髦的话语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杜粉”——因为喜欢,懂与不懂都是一种收获。这,令人想起毕加索现象,但是,杜派风格却绝然没有毕加索那般扑朔迷离。窃以为,杜世禄的画,尤其是山水画,有着非常鲜明的杜派特色,画面很满,布局很相似,《白塔》、《奉化雪寺》、《清瘦如金》、《天上乎,在人间》……但看似一个风格的杜派系列,却分明各自有着不一样的感召力。由此,我挑出最喜欢的几幅作品,没想到却也是画家自己最得意的大作。

  “做人做事做画都是相通的。”杜世禄非常感慨地说,一个人看似一个风格一个时期的作品,其实也有高下之分,心力不逮之处,自己最清楚。“你最喜欢的,恰恰就是我认为最圆满的作品。”于是,因为这一份契合,我和年届花甲的杜世禄,忽然有种忘年交一般的亲切;我眼里的杜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因为艺术的青春勃发,笑得很纯真,像个老小孩。

  “山在,因为山在呼喊。”诚如音乐可以直抵人的心灵一样,杜世禄的笔墨,因为能对接自然与心灵的驿动,呈现给人的是一种呼喊的力量,让人驻足、品味、流连忘返。“我所看到的家乡的山,迎面的感觉就是这样。”杜世禄是浙江东阳南马人,生在农村,成年从部队回来后,又在浦江、永康、金华县等地方从政做父母官,政绩卓著。50岁时到全国示范高职院校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任院长。当学校的发展步入蒸蒸日上的轨道,世事至繁的喧嚣逐渐消隐,童年记忆,家乡印迹,工作历练,都化为艺术的召唤。杜世禄拿起笔墨,泼洒勾勒之间,尽是印象乡野。那个乡野,因为更是一种被赋予了画家个人丰沛的情感力量的乡野,所以,每每,能让人感受到力透纸背的呼喊的力量。当然,此山是山,却非此山;此景即景,却非彼景,这是我们永远走不回去的童年,永远走不进的故乡。所以,画面上,那山水之间,隐隐跃动的亮色,便是画家永恒的渴念,永恒的回归,永恒的追寻。“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看杜派画作,脑海中反复盘旋不去的居然是王菲的《传奇》,而这个在人世茫茫中被多看了一眼的“你”,对于杜世禄,对于一些特殊的艺术人群,她不是一个具象的意中人,更是我们内心深处,永恒的童年,永恒的田野,永恒的乡愁。星移物换,故乡依旧,但物是人非。“何处是故乡,心安是归处”,是绘画艺术,成就了杜世禄的又一个精神故乡;是笔墨山水,构筑起了一个内在的全新的精神家园。

  粗览画海,杜世禄的山水画以水墨点彩著称,但他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国画图式,走在水墨探索之路的前沿。显而易见,杜世禄对色彩的感觉,色胆包天;杜世禄的墨染清浅,走笔霸气。

  “山在,山在呼喊。神在,神在呼喊。”世间万物,皆以自主的表现力,张扬各自的存在。而唯有特殊敏悟力的人,方能在功夫与技巧之外,对接万物的精气与胆魄。“道可道,非常道”,无论布局、色彩、线条,无论疏密、冷暖、浓淡,杜派印象,自成一体,有分霸气,有股力量,有种情不能已。

  省点笔墨,留给画家以自己的语言表达。


美术报 画家 00012 山在呼喊 2011-04-16 nw.D1000FFN_20110416_8-00012 2 2011年04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