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8版:论坛

浙江省第三届综合高校设计与美术学院院长论坛

  2011年4月22日,杭州小和山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迎来了浙江省第三届综合高校设计与美术学院院长论坛。来自全省29家高校的设计、美术学院近50名院长和专家参加了论坛,是历届论坛中参与院校和人数最多的一次。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何智蕴出席活动并致辞。与会的兄弟院校代表包括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黄厚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周小鸥,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周绍斌,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李加林,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张建春,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与服装学院院长徐迅,浙江传媒学院动画学院副院长章华,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胡晓阳,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人文·茶文化学院书记兼副院长王晓德,浙江财经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张继东,浙江树人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卢少夫,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院长周斌,嘉兴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鲁恒心,丽水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吴越滨,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李运河,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院长钟安,台州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金灵秋,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陈浩,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国毅,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创意设计艺术分院院长冯毓嵩,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创意设计分院院长李娟,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陈凌广,《美术报》社副社长蒋跃,《包装世界》杂志社总编王立安,科学出版社负责人赵丽欣及科研院所嘉宾等,大家均作了精彩发言。

  本次论坛主要围绕艺术学门类下的设计学和美术学等一级学科的建设思路,综合性高校中设计与美术学院科研和教学的评价体系,以及相关的一系列各个学院院长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了非常热烈的讨论。

  浙江省综合高校设计、美术学院院长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届,论坛的举办旨在推动浙江省综合高校设计与美术学院间的学术交流与沟通,促进各个院校学科建设与发展、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等综合办学水平的提升,努力对接浙江省文化大省的建设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次论坛虽只为期一天,但是取得了许多喜人成果。下面是部分发言。

新的发展机遇,新的挑战

  常虹(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本届论坛执行主席):

  首先要代表浙工大艺术学院感谢省内各高校的设计与美术学院的院长和嘉宾们对于本届论坛的参与;第二要感谢浙工大校领导对论坛的支持和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第三要感谢此论坛的发起人——周斌院长(浙江万里学院)和陈浩院长(绍兴文理学院),由于他们的创意和组织,才使论坛发展到今天。浙工大艺术学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有环境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与新媒体设计系,工业设计系,动画系,公共空间艺术系,设计基础与史论教研室以及音乐舞蹈教研室6个教学专业系科和3个重点学科发展方向,现拥有专任教师8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8人,目前在院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达1270名。在本次国家教育学科目录新一轮调整中,艺术学上升为门类,同时又制定了门类下的五个新的一级学科。这对我们艺术学院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们愿意在本次论坛中多与兄弟院校交流在学科建设和新的科研、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心得和体会,多向大家来学习。

  学科建设要考虑门类之间的互动性、交融性、再生性

  周绍斌(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学科”是指具有系统化和逻辑性的一门学问体系,“学科门类”是指一些相关相近的并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同一性的哲学观念的学科体系。学科与学科门类实质上就是一个有关科学问题的分类与归纳。

  学科建设要考虑三个层面的问题。既要考虑学科自身的建设,也要考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学科生态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就像树、树林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科自身建设就像种植一棵树,要科学地建立学科体系内部的逻辑关系,即做好学科门类的基本概念与范畴体系,有序、有节、有则地建立学科之树的“树形”结构,理清学科之树的树根、树干、树枝和树叶之间的关系。学科门类之间的交叉关系,就像是一片树林,要考虑学科之树在学科门类之间生长所形成的互动性、交融性、再生性等各种生长状态,把握好学科门类中学科之间的交叉性、边缘性和新兴性问题,维护好整片树林的生态结构。学科生态就是学科发展的外部环境,就像学科之树生长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分与土壤一样,要处理好学科建设与社会政治意识、经济发展、文化因素等诸多条件之间的关系。宏观地认识学科建设与学科门类的发展,目的是使艺术学科能够更具有学科特色,在科学之林中具有独特的生存环境与生长状态。

  设计学建设要发挥“综合”的优势

  周斌(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院长):

  “艺术学”学科门类的确立,对于多年从事设计教育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件令人振奋的消息,但静下心来想一想不免也有些担心,因为“艺术学”作为独立学科门类毕竟刚刚启程,过去在“文学”门类下的一些“纠结”好像并没有因此而终结,反而涌现出更多的“可耕地”等待我们去开垦。我作为来自地方综合院校的设计教育工作者和负责人非常清楚过去在学校范围内“设计学”学科“斗争”之艰辛,比较突出的比如:对从事设计教育的老师教学手段与成果认定;设计学科科研形式的考核与评价等等问题。以往我们可讲这是因为设计学科“门户”不清的原因造成的,可如今我们有了自己的“门户”是否对设计教育和科研的认定与评价已经很清晰?是否已经有了好的解决办法?我想应该没有,要不然我们今天也不会在这里开会了。鉴于此,我认为对于新形势下的“设计学”学科建设要有几个关注:①要按学科的基本原则建设学科,凡是“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该有的必须有;②在总的统一原则下,关注不同类型学校的差异度;③关注设计学的交叉性特征,特别是综合类高校要发挥“综合”的优势。

  重视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寻找发展的突破口

  王晓德 (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人文·茶文化学院书记、副院长):

  艺术学升格为艺术学科门类,成为了第十三个学科门类,下设了5个一级学科,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这对高校艺术教育来说是件大好事,也将是一个富有极其挑战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艺术学科自身特点,构建好艺术学科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也确确实实需要应对这次升格,认真研究学科的内涵建设与提升。要借鉴其他优势学科门类发展的轨迹,找准切入点,着力开展艺术理论研究、作品创作等工作,特别要注重学科门类的交叉性,要重视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相结合,寻找学科新一轮发展的突破口。当然,学科活动开展、学科平台建设等需要积极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争取政策的支持也显得非常重要,如当前艺术类高等级学术刊物较少问题、艺术作品展览与评奖政府主办较少问题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艺术学科从业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要适应当前社会需求

  梅法钗(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在高度物化的语境下,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又具人文素养的艺术设计人才是我们目前关注及探索的重点。

  为了克服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要求脱节,更好地对接社会,我们把高年级工作室设在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引进实际项目进课堂,实行课题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课题中学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完善学生的人格养成,我们开设大量的通识课及人文讲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以我认为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一定要两腿同时走路,不可偏颇。

  学科发展,要做到内涵与外延的辩证统一

  鲁恒心(嘉兴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个专业或学科的发展,应是内涵与外延的辩证统一,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支撑学科和专业的健康发展。现在一些艺术院校和专业一味地追求量的扩张,追求办学规模和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办学的内涵。以至一些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成了社会的“新盲流”,毕业等于失业,就业形势严峻。这就反映出在办学的理念、专业的定位、人才的培养目标中所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重规模轻内涵;其二重技艺轻理论;其三重课堂轻实践;其四盲从流行趋势过多,继承创新不够。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反映在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尤其是在一些新增专业、新增院校更为明显。因此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特色等方面的研究已是当务之急。只有在学科与专业设置上的科学规范,在培养目标上的准确定位,在发展规模上的适度,才能使艺术设计教育的质与量达到同步发展,从而实现高等艺术设计的真正繁荣。

  和而不同,走特色发展之路

  金灵秋(台州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由于各个大学生态环境不同,各校对艺术学科的评价方案与考核计分办法都不一样。现在我们通过交流讨论,探寻一种比较合理有效的艺术类学科评价机制,对美术与设计学科建设发展很有意义。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我认为,基于评价的导向性,我们在讨论艺术类学科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作为教育单位,人才培养是首要任务;二是要有利于推动学科发展,作为一级学科,其理论研究和课题的支撑是必要的,高校的教授有别于画院的画家;三是要有利于特色发展,目前许多高校都有艺术类专业,地方高校由于资源和地域上的局限压力更大,要走特色发展之路,和而不同,才能可持续发展。

  寻找差异化、强化特色、凸显优势

  由旭声(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 

  在第四版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新增加了“艺术学”的门类,这对艺术工作者来说是件喜事,终于有了一种回家了的感觉。

  学科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有效载体,其重要性不必细说。我想到会的各位院长所在高校的美术学、设计学这类一级学科的布局已成定势,在这种情况下,学科建设怎样能做得更好就需要有全局性的把握和战略眼光了,否则易造成一涌而上的撞车局面,教育部公布的被亮了红、黄、绿牌专业的情况正说明了什么热门去做什么的尴尬后果。故寻找差异化、强化特色、凸显优势是学科建设、学科发展需要体现的一个原则和思路。

  促进浙江摄影高等教育的发展

  胡晓阳(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

  浙江传媒学院的艺术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摄影等专业都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去年,这些专业组合成立了设计艺术学院,今年4月刚刚挂牌。我是第一次参加院长论坛,算是认个门。非常感谢论坛、感谢常虹院长提供了这个机会。

  大家讨论得比较多的是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后评估与指标体系的建设,我觉得这很有意义。适应艺术学学科规律、有自身特点的评估与指标体系建设对于艺术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一刀切的做法已经严重地阻碍学科的发展,亟待改革。有许多老师谈到关于理论研究与创作的学术价值问题,我以为从宏观层面对艺术进行整体把握和在一个点上的深入研究对于艺术学研究都至关重要、不可偏废,目前学术评价中普遍存在的轻视艺术本体研究的问题应予足够的重视。

  另外,我还想给大家提供一个信息。浙江省摄影家协会设有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我正受命负责专委会的换届工作。我省部分高校设有摄影专业,许多高校开设摄影课程,而摄影教学一般都归属艺术学院。非常希望得到各位院长的大力支持,也希望通过协会的平台为大家提供服务,促进我省的摄影高等教育的发展。

  艺术学科的振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陈浩 (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

  浙江的美术教育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着特殊的地位与影响。中国美院无疑是浙江美术教育的灵魂,有深厚的学术传承,引领着全省美术教育发展的高水平导向,活跃发达的地方经济,使得浙江高等美术教育的规模以及环境能保持国内先进水平。但也使得处于浙江大学、工大、理工、师大等综合性大学环境中的很有特色,很有水平的美术、设计学科与名师、教学成果,被淹没在中国美院的阴影下,失去了应有的荣耀。并形成了全省唯浙大是从,不管是什么特色的学校都统一以理工见长的浙大标准来衡量……浙大重点发展的学科不是艺术,拿浙大的科研认定条例作为普遍的标准,肯定不妥。浙大的标准没有错,错在教育主管部门,错在省内所有高校的业务领导盲目是从。这种盲从,使得综合性大学中的美术学科发展举步维艰,甚至生存都成了问题。

  鉴于此,我提议综合性大学中的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能够组织起来,共同探讨一下美术、设计学科体系建设问题,就当前普遍遇到的困惑与对应的智慧大家进行交流。2009年有缘与万里学院的周斌院长重新谈起,才有了第一届、第二届“浙江省高校设计学院、美术学院院长论坛”的如期举行。也让我感受到了周斌院长的热情,与强有力的组织能力和宏观的掌控能力。第三届论坛的成功组织则更有意义,召开在国务院颁布艺术学科独立为学科门类之时。艺术学科的规划,学科的振兴是历史赋予我等的使命。所以我非常感谢常虹院长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相信论坛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果。

  本届院长论坛讨论决议,2012年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行。同时论坛经无记名投票方式推选出浙江省高校设计与美术学院院长论坛的主席团成员及秘书长和副秘书长,任期为四年。

  常任主席团成员十一人:(排名不分先后)

  常 虹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周绍斌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李加林 (浙江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

  张建春 (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周小鸥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李运河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徐 迅 (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与服装学院院长)

  钟 安 (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院长)

  周 斌 (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院长)

  陈 浩 (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

  吴越滨 (丽水学院艺术学院院长)

  秘书长一人:

  陈浩(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

  副秘书长三人:(排名不分先后)

  周绍斌(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周斌(浙江万里学院设计与建筑学院院长)


美术报 论坛 00028 浙江省第三届综合高校设计与美术学院院长论坛 2011-05-07 1656460 2 2011年05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