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91版:画家

乡土表现性
水墨画
■刘骁纯

  乡土表现性水墨画多为与乡俗民风有关的人物画,它脱胎于曾居主流的现实主义水墨画,特别是其中的乡土与现实绘画。周思聪、卢沉20世纪80年代初的《矿工图》系列,杨力舟、王迎春20世纪80年代中的“农民头像”系列反映了这种脱胎过程。在陕西,郭全忠处在这种脱胎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地位。郭全忠是位有影响的现实主义水墨画家。1979年的《万语千言》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现实主义创作阶段的代表作,这件作品体现了两个重要因素:①找回现实主义的本质,直面农村贫困落后的真实性。②在写实风格中融入了大写意笔法,强化了对艺术家不平心境的直接抒发。后来的变化,便是这两个因素不断膨胀而导致的一系列蜕变。

  1984年的《自乐班》是郭全忠由乡土写实向乡土表现的转折点。这张画的结构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①悲与乐的两极同体。②现实主义精神和表现主义精神的两极同体。一方面,这张画摆脱了人为导演的痕迹,不加修饰地描绘了农民说拉弹唱的乡间风俗,更深地触摸到了农民的艰辛命运和顽强性格;另一方面,对苦命苦相的过深体验导致了苦命苦相的极度强化,从而激发了心中巨大的苦涩和不平,并直接宣泄为动荡苍乱的笔墨运动和整体气氛。此后,他越来越淡化细节真实的写实性而强化了表现性。

  从《万语千言》和《自乐班》的内在一贯性和明显的差异性中,可以看出促使这种转化的两大基本动力:一是逆反于对乡间生活的粉饰,直接捕捉西部农村苦、涩、悲、力的原生状态的生命感受,对这种生命感受的捕捉越是热烈越易于趋向表现性。二是逆反于对古代和世界艺术的双向封闭,重新认识了文人书画的这种写意传统。一旦艺术观念由反映物象转化为抒发胸臆,借鉴国外表现主义艺术的闸口也就打开了。

  对于陕西的乡土表现性水墨画家来说,最直接、最深刻启蒙他们写意观念的导师当是石鲁。

  据程征、郭全忠等人介绍,现存的石鲁《东渡》小稿,在“文革”曾创作完成为巨制。作品直接以焦墨和朱砂勾皴斫染,在色墨冲突中塑造船夫的人体肌肉,十分震撼人心。这可以视为将表现因素引入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最早尝试。可惜这件重要的作品已被毁掉了。

  石鲁后期的花木和大字书法,所发展的不是写意艺术中“逸”的传统,而是更狂放、更血性的书愤传统。这是个很古老的传统。

  中国的书愤精神与西方的表现精神同质,都是直抒胸臆,都是不平之鸣。石鲁对悲喜冤愤的放笔直书,是将文人书愤传统推向现代表现主义的重要转折,郭全忠则将石鲁的表现精神最终引入了写实水墨人物画。


美术报 画家 00091 乡土表现性
水墨画
■刘骁纯
2011-05-14 1663797 2 2011年05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