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87版:艺苑

化腐朽为神奇

——小议黄杨树根雕

□郑方扬

  产生于宋元、繁盛于明清的乐清黄杨木雕,是以圆雕技艺为主的木雕艺术,由于材质的光洁滑腻、雕工的精镂细琢、色彩的黄亮温润而广受人们的喜爱。也正缘于此,查寻先辈遗存的作品,用黄杨树的树根为材料的,极为罕见。近20多年来,一批乐清工艺美术家,勇于开拓,锐意创新,在黄杨树根雕创作上闯出了新路,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黄杨树根雕是黄杨木雕艺术的新拓展

  乐清黄杨木雕脱胎于当地传统的龙档制作和佛像雕刻,最初,神佛、罗汉、仙女、历史人物和吉祥动物是主要题材。出于宗教信仰和祈福心态,在雕刻时往往精选材料,绝不允许让丑陋的材质“粉墨登场”,跻身佛像之列。以后,创作题材有所拓展,出现了一些反映底层百姓生活的作品,不过也大多是体量不大的案头摆设小品。加之当时黄杨木材料的来源较为充盈,从业人员不多,黄杨树根便被废弃,成为薪火之材。

  黄杨树根雕的兴起,是近二三十年的事。作为黄杨木雕艺术的新拓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用材范围的拓展。工艺美术家们选材的目光,从专注黄杨木转到也同时关注黄杨树根,把大批黄杨树根从被火焰吞没的境地挽救出来,继而成为精美的艺术品,“朽木可雕”,这是一举多益的好事。从浅层次来看,这样做,跳出了选材用材的局限性,节省材料,降低成本,更有利于市场竞争。而从深层次来说,则是低碳、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以说是艺术家们自觉呵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行动。

  二是审美层次的拓展。如果说黄杨木雕作品展现的,主要是人工艺术美,是工艺美术家们的个人艺术才华;那么,黄杨树根雕作品展现的,是自然美和人工艺术美的完美结合,是工艺美术家的心灵与自然美碰撞所燃起的艺术火苗的结晶体。这样产生的作品,在审美层次上又高了一个台阶,给人们的震撼力更强。

黄杨树根雕是黄杨木雕从艺者的新课题

  黄杨树根雕与黄杨木雕在创作中存在巨大差异,这是工艺美术家们面临的新课题。

  黄杨树根雕与黄杨木雕创作上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对材料选择的倾向性不同。黄杨木雕选材严苛,要求材料表面光洁平滑,无疤无节,色差一致。而黄杨树根雕的材料,却强调原生态的美,追求奇、巧、特,尤其是对肖形体情有独钟。选材作为第一道工序给出的课题,是考验创作者的观察能力。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能在丑中见美、朽中取奇、乱中得巧,尤其是能洞察材质的潜力美,才是真功夫。有经验者,从不轻易丢弃树根,一时“参”不透的,宁可暂于留存,待以后在不断观察中有新的发现。

  其次是创作思路上顺序的不同。黄杨木雕的创作,常规性的做法是先有好的思路、好的主题,而后按思路和主题创作出样稿,做好泥坯,再根据需要去挑选用材,可以说是“按图取材“。黄杨树根雕则不同,是先有根材,再根据根材的特点进行构思,挖掘主题,也即如毕加索说的“面临自然,发现自然”,这可说是“因材施艺”。这一道工序提出的课题,是检测创作者的想象能力。面对根材,表皮的粗犷,线条的飘逸,折皱的迂曲,洞隙的剔透,纹理的多变等等,创作者顺形立意,探神达韵,使朽材腐木成为形神韵兼备的佳作。如果说在第一道工序选材中,作者必备的观察能力是发现树根的肖形是什么,像什么,追求的是表面的躯壳;那么这一道工序中的想象能力,则是巧借自然,呼唤它内核的灵魂,赋根材以生命、情感和思想,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两者不同的第三点,是创作手法上着力点的不同。黄杨木雕的创作手法是整体雕刻,综合运用透雕、镂雕、线雕甚至浮雕等多种手法,精雕细琢,充分展现艺术美,而且讲究刀不留痕、雕不露迹,作品结构完整,通体光滑圆润。黄杨树根雕强调的是局部雕琢,讲究用刀的简洁明了,在自然美的基础上,以寥寥几刀作互补、作衬托,扬其优势,避其局限。这一道工序提出的课题,是考验创作者的审美能力,如何抓住黄杨树根中最奇异的结构部位,在丰富想象的基础上,寻找材质和主题最确切的结合点,以点睛之刀表现出来,使自然美得到强化。

黄杨树根雕是收藏界的新宠

  以近些年来看,黄杨树根雕受到木雕爱好者、收藏者的欢迎,销路看好,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作品的唯一性激发了收藏者的热情。由于没有一块树根的形态和结构是相同的,因而创作出的黄杨树根雕作品,也绝不雷同,可以说,优秀的黄杨树根雕作品,绝大多数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相比于市场上其他的木雕作品,不少人受利益的驱动,程式化创作、批量性生产屡见不鲜,更有模仿、抄袭等有违行规的现象存在,因而受到收藏界行家的不屑。黄杨树根雕作品挽回了木雕的声誉,受到喜爱是合乎情理的。

  二、作品的自然美满足了人们返璞归真的心理追求。当代社会,在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的包围中过着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渴望改变烦闷急躁呆板的日子,以各种方式寻求亲近大自然的机会。黄杨树根从深埋地底到重见阳光,虽略加雕琢却仍然保留自然形态,它所承载的大自然孕育之力,所彰显的大自然造化之功,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艺术大门。

  三、作品的意蕴度为鉴赏提供了广阔空间。优秀的黄杨树根雕,坚持“七分天成三分人工”的创作准则,留下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相比于其他木雕作品,它的意蕴度更为开阔,为鉴赏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人们可以按作者的意图去理解作品,也可以在此意图之外展开丰富想象,领会另一层意蕴。这样,鉴赏者同时也是再创作者,获得参与创作的喜悦,这是欣赏别的作品难以得到的。


美术报 艺苑 00087 化腐朽为神奇 2011-07-23 美术报2011-07-2300009 2 2011年07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