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52版:画家

文章导航

韩墨答问录

■采访 潘欣信

  ——关于现代彩墨的对话

  本报清华美院高研班系列报道已经连续刊出两期,读者反响强烈。对于新设立的韩墨现代彩墨工作室,广大读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进一步了解现代彩墨这一新的艺术概念及工作室的教学思路、发展理念等。记者就典型的问题与韩墨先生进行了交流并摘要刊发于此,相信对大家加深了解有所裨益。

  潘:听说您撰写了一部《现代彩墨艺术论》,能否介绍一下基本情况?学术界对此有何评价?

  韩:中国画的色彩问题,是我多年来一直比较用心思考的一个课题。人们对中国画通常的认识是文人画形态的水墨印象。但是,我们需要面对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中国在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这样几次大的变革过程中,从社会体制到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前作为中国画主流的文人画是重水墨而轻色彩的,在社会剧变进程中,色彩这个长期被边缘化的艺术语言,回归中国画是一种必然。其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以林风眠先生为起点,一个新兴绘画体系逐渐形成并在当代长足发展,这便是拙著所论述的“现代彩墨”。我在梳理这个体系及其发展脉络以客观呈现观点的同时,对概念性表述也有较大篇幅,在此无法详述。概括地讲突出了“传统文化”精神、“现代性”观念和“彩墨语言”几个关键点。此前尽管美术界偶有提及这一概念,但是从未有过明确的概念定义和理论系统建构的专著。这一领域的艺术家,也大多被归入别的艺术体系。

  韩:撰写《现代彩墨艺术论》是我酝酿多年的一个想法,真正付诸实施是2009年,目前基本完成,成书大约十万字。最近多位权威的艺术家和理论家陆续看了书稿并给予充分肯定,有专家认为,“立论成立”、“认识不片面”、“具有实验性和先锋性”,“是和工笔重彩、重彩写意并列的艺术概念”。也有专家评价“视野宽,有深度”、“填补了当代中国画研究的空白”、“是一部拉开现代彩墨研究序幕的著作”等,同时也提出了个别细节上的具体意见。我为此深受鼓舞,决定在进一步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订,不求速成,尽我所能做得更成熟些再公开出版。

  潘:此次由清华美院高研班设立韩墨现代彩墨工作室,对现代彩墨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韩:我在贵报上期的报道中谈到两个方面,一是清华美院与现代彩墨的渊源,二是清华学风对现代彩墨的意义。从学术环境、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等各方面来看,这里都是非常适合现代彩墨生长的土壤,工作室也将把清华美院彩墨传统的继承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到清华美院的高研班,我认为具有非常典型的自身特点,非常适合真正想要有所成就的朋友前来研修。一是有着清华大学及其美术学院深厚的人文积淀,学院特色和学术形象比较突出。二是管理规范,教学条件好,每个班都有固定的教学创作场所,课程设置非常完备,课时安排也非常严格。三是学风正,导师们都非常认真负责,大家长期集中学习、探讨、创作,使不同基础的学员都能够很快融入其中,沉下心来做学问,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这样的学术环境,对现代彩墨的发展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

  潘:现代彩墨工作室提出了不少独特的办学和发展的思路,主要有哪些?是出于什么考虑?

  韩:现代彩墨是一个新概念,大家对它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工作室采取了一些新思路:一是名家联袂教学,邀请彩墨艺术名家参与教学,可以让大家接受众多权威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段,开放心态,拓宽视野,建立起对现代彩墨的正确观念,理清自己的艺术方向;二是创作研究互动,以创作带动研究,在出作品的同时推出理论成果,让现代彩墨的理论逐渐成熟形成体系;三是与媒体和市场的结合,发挥我之前在策展方面的有利条件,募集资金设立现代彩墨发展基金和资助优秀研修员,借助社会力量助推创作研究成果的产生、推出和走向市场。目前已有媒体、企业、艺术公司、知名画廊等领域的近200家机构陆续与工作室达成合作意向;四是长期协作发展,参加研修只是起点,结业后聘为研修员,以工作室为纽带,以现代彩墨年度大展为平台,结合常规化的课题研究、特展联展、学术研讨、媒体宣传、出版刊物、市场推介等工作开展,陆续将有志于现代彩墨创作研究的精英力量凝聚为一个充满艺术创造活力、在全国卓有影响的艺术群体,为现代彩墨的繁荣发展乃至美术事业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潘:哪些人群适合参加现代彩墨的研修,您有什么特别的期望?

  韩:现代彩墨的适应面比较广泛,全国各专业单位、院校等,都有这方面的人才。还有专业院校毕业的中青年美术人才,对现代彩墨比较有亲和力。从画种上来说以中国画作者为主,有些搞油画、水彩、丙烯等创作的如愿意参与,我们也非常欢迎,他们色彩基础好,也能很快上手。现代彩墨的方向比较多元,我们并不过分强调一定要具备了十年乃至数十年磨一剑的“硬功夫”才行,即便现在基础差一些,通过研修,只要方向找对了,扎扎实实地努力做下去,都可能有所成就。最重要的还是要有高远的志向和艺术理想,有矢志不渝的探索创造精神。

  潘:现代彩墨在主题性创作方面有没有施展的空间?在重大展览中是否有竞争力?

  韩:对于主题性创作这个概念,我认为完全可以放宽了视野去考量,并非只有写实的、主旋律题材的作品的才具备主题性。一方面“主题”应该宽泛,凡是有积极的社会担当意识和文化性思考的创作,都具备“主题性”。同时,对主题的艺术表现方式,可以是写实的、具象的、叙事的,也可以是意象的、象征的、表现的乃至抽象的,方式和手段是为主题服务的。就此而言,现代彩墨在主题性创作的习惯认识之外,具有很大的开拓空间。现代彩墨具有实验性,但是我不主张艺术家自己就先把自己边缘化了。常有人抱怨“非主流”的创作在大展评选中不被重视,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不是主办方单方面的原因,作者先要对自己有信心,要积极参与。举个例子,2000年我在参与中国美协新时代中国画展组织评选的时候,几位评委提到要给“大写意”一席之地,但是投稿的本来就少,好的更是凤毛麟角,而几件比较突出的实验水墨作品并没有被排斥在外,照样得到好评。总之我认为艺术质量是第一位的,竞争力来自于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我们也期望通过高研班的培训,能够让大家在专家的指导下,下功夫重点打造一两件有分量的力作,争取在重要展览上亮相的机会。


美术报 画家 00052 韩墨答问录 2011-08-06 2090088 2 2011年08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