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纪要

刘运君田园山水画南京学术研讨会纪要

  无师无绪,直与天地交谊

  左庄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画家)

  绘画之事原本是“胸中造化吐露于笔端”。这胸中的造化是画家对客观自然的感悟,既包含客观自然形态的美,也蕴含画家主观的思想感情,是主观客观融为一体的精神形象。如果从这个层面来论及刘运君的山水画艺术,会发现他的山水画在题材的选择、画面艺术形象所蕴含的内在精神、笔墨语言的表现、图式的构成等都与先辈和同代山水画家拉开了距离。可谓独步画坛,颇有先祖刘邦打天下的气势,建树了只属于他个人的山水画风格——那就是以鲁南苏北乡村田园景色为题材,运用不同形态的线条组合构造景物形象,着力表现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村生活环境和情趣,着意于画家对童年的回忆,深深热爱故乡之情与乡土景物的结合,营造出充满深情挚爱的田园山水画意境,永远散发着真诚、朴实无华,略带干草和泥土的芳香。

  在我看来,画家在艺术实践过程中面临三种选择:师造化、师古人、师心,凡专师其一者终不可能成功。高明者皆以师造化为师,师心为本,师古人为导,通俗地说师造化为源,师古人传统为流。如果将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而行,尤以师心为宗,必成大家。我向来主张画家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自己看到的世界,终以自己的手描绘自己看到的,又经过自己的心灵融化了的世界,这样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鲜明的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如今山水画界涌现出大量的作品在取材、图式和笔墨语言多为大同小异,都是以师古人和师他人为根本所致。相比较之下运君公是画家中的高明者,他的高明之处用他自己的话说:“无师无绪,直与天地交谊”。他这里所说的无师并非真的无师,任何一位有成就的画家首先是有师,师之别在于广师、博采众师之长与专师某一派某一家。有的画家以专师某名家为荣,自誉是其某再传弟子、入室弟子,结果自己被大师荫蔽,毫无个人风格,在画界也没有自己应有的地位,博采众长就是广师,广师者即无师也。这就是运君公所言之“无师之道”。他所说的“无绪”,实质是他作画之理法不受先贤程法束缚,立足于我创我法,所创之法是表现我所感悟到的我与自然为一的贴切语言,所以这里的“无绪”正是他自己创造的“有绪”。运君公在画中所营造的农家环境,有建筑特色的鲁南苏北的农家院落、屋宇、环绕的树木,门前的石磨、草篓、农具,啄食嬉戏的鸡鸭和蹦跳的羊和狗,无处不充溢着他那对童年的回忆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所作图式自然真实,宁静中包含着生命的律动。他这种图式在传统的山水画中不曾见到过,因为古时文人作画对乡村题材是不屑一顾的,唯有从乡村走出来的文人才有那份深情厚意,运君公就是这样的文人画家。运君公所使笔墨语言以线条为主体,他善于运用不同的线条组合,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整个画面是线的合唱、线的交响,这又构成了他艺术语言的独特个性,区别于其他画家,因此他所言的“无绪”在艺术创造过程中逐渐生成他的“有绪”。

  中国绘画的民族性本质在于“天人合一”,画家历来以与自然同一者身份观赏自然和表现自然,借自然物态物性表现人性、人情与人爱,表现画家我性、我情、我爱。正如古贤云: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所以真正的国画家总是将自己融入自然,借自然抒发理想和思想感情,将师自然与师心融为一体。运君公这里所说的“直与天地交谊”正合此道,正应此理。所以我说他的山水画中画理画法与众不同而独具个性,正是他“直与天地交谊”,在他钟情的童年天地里去发现美,挖掘如今世道那份已缺失纯真、朴实和圣洁的自然、生命和永不磨灭的精神美,他用自己独创的笔墨语言再现于画面,期望让所有人分享他那份童真的情和趣。

  刘运君“山村山水画”特性

  马鸿增(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美术评论家)

  在当今画家如云的山水画坛上,刘运君独以“山村山水画”名于世,殊非易事,可见数十年辛勤耕耘之苦与乐。

  我想从两个方面来概括刘运君的艺术特性。

  一是审美基地的定位准确。刘运君生于沛县,多活动于徐州一带。这里是他乡情的审美寄托,也是创作的“能源基地”。地域地貌是丘陵与平原交错,乡风民情是厚朴淳真与楚汉雄风相融。正是在长期感受、感悟、感动的基础上,加上他文学素养的积淀,促成他山村山水画精神内涵的独特性。这是一种既不同于北派铺天盖地的大山大水、也不同于南派温润秀雅的园林小景的“中间状态”。它兼有雄浑、质朴、拙野而又不乏灵气的审美特质。这正是画家本人品性的自然流露。

  二是笔墨语言的运用贴切。刘运君对传统山水画有过深入研习,但在创作中,坚持从自身感受出发,根据表现物象的需要而整合语言方式。他以生拙倔曲的刚性线条为主干,适当配合点、染,建构出徐淮山村丘陵起伏、质木坚挺、农舍错落的种种景观,又以疏体、密体两种风貌恰到好处地诉说出他浓烈的乡情。从中我们可以领略童年纪事、山村夕照、一夜秋风过山村等意境。他的语言与他的诗情是合拍的。

  乡土民歌风与刘运君的山水画

  丁涛(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

  刘运君的山水画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质朴、醇厚的乡土风范。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山水画图式的建构,摈除了矫揉造作之态,而形成了比较特有的介于南北之间的笔墨艺术语言。在刘氏的笔下没有赫然的大山大水,有的是很富于抒情感、随意感、韵律感、亲切感的乡土景观。那些笔墨描述的村舍、丛树、水湾、小船、芦苇、鸡禽、游鸭、草堆等等,真是乡色可餐、美不胜收。作者在艺术表现力度上,善于驱遣笔墨,使点线面并举,特别是驾驭线条,时疏时密,不仅恰如其分而且富于生命力。作者又善于并列焦墨与湿墨,使之在对比中相得益彰。不仅适合表达鲁南、苏北一带的特有气象,而且滋生出苍中见润、实中蕴虚的审美张力。可点可圈者作品不少。《明月照故园》,疏朗中有韵致,几座房舍和几棵树相互关照,统一在月光溶溶中,给人以岁月悠悠的记忆感。《秋韵》,寥寥数笔,芦苇、渔船、游鸭,谱写了一曲秋天的幽幽情歌。《总是故园情》、《童年纪事》,前简后繁、前疏后密,而表达的意蕴,无疑都着落于浓浓的乡情上,心灵深处难忘故土的深情,被充分地挖掘出来了。 (下转第22版)


美术报 纪要 00021 刘运君田园山水画南京学术研讨会纪要 2011-08-06 美术报2011-08-0600013 2 2011年08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