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0版:画家

杨象宪
其人其画

■冯远

  杨象宪,又名象轩,曾署老杨等笔名。1937年2月出生,浙江宁海人。1959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国画系,专修花鸟画。1964年毕业留校任教。1981年调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执教花鸟、书法课。1992年被美国斯哥德摩学院聘为客座教授,讲授中国花鸟画和书法。2011年3月18日在济南病逝,享年74岁。

  杨象宪先生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酷爱书画。大学受教于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诸先生,练就了坚实的绘画功底。长期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相继在浙江、山东地区和美国、加拿大等国举办过画展,作品被全国各地美协、美术机构、博物馆等收藏。出版有《杨象宪画集》、《杨象宪书画集》和《杨象宪扇面作品集》等20余册专集。

  杨象宪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花鸟画家。早在浙江美院求学期间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恩师潘天寿先生赞赏他“象宪很有灵气”,毕业时7幅写意花鸟画作品参加毕业创作展览,这些作品至今被同学称颂。1972年, 中国花鸟画大师吴茀之先生在看了他的《松树》后,主动为其题跋,赞叹他这幅画:“此作出奇制胜,追拟寿师黄山松而得其神似,可喜也。”

  杨象宪先生为人朴实、善良,不逐荣华。文化大革命后,应友人的邀请,他调山东曲阜师范大学,迎来了创作的高峰。这一时期的作品除了保持他原有的风格外,他不断思考着新的创意。无论是珍果飘香,还是河塘翠羽,无论是松鼠飞燕,还是寒梅幽兰都取象平凡,但意味无穷,凡能脱俗。对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表现方法,画得朴实无华,亲切感人,而且每幅画都有着鲜活的个人风格,既有清逸淡雅的情趣,又有他独特的精神灵气,其笔墨、章法颇得潘天寿之精髓。

  杨象宪先生的作品用笔严谨,不故作姿态;淳厚,不哗众取宠;自然,不矫揉造作。在朴质中见珍异,淡雅中显神韵,因而在他的作品中见不到那种锋芒外露的“霸气”,也见不到拜金时代的市俗“流气”。杨象宪先生的绘画作品,还重视以书入画的运用,注重线条的粗细、缓急、刚柔,逐渐形成了以形写神、风格鲜明的艺术风格。当代著名画家王伯敏老师曾看到杨象宪作的长卷,欣然提笔作跋:“象宪仁者写此卷,有花、有草、有翠羽,用笔松动而自然。余曾作云‘法尽理无尽,理尽法又生,画法原无限,至关天地情’,写此亦当如此,当法尽理又生之时,出笔便得无法中有法也。”又在《石头蜗牛》上题曰:“天地间多趣,一草一花一石一虫,细细观之,皆有情意。君若不信,请看象宪仁者此画如何?”王先生对杨象宪书画造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当前商品市场经济的大潮强烈地冲击着艺术家们,不少艺术家身陷其中乐而忘返,淡漠了对艺术的追求。而杨象宪先生甘于寂寞,不懈求索,能秉持“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心态对待世俗的一切,为传统艺术的薪火相传而默默耕耘,尤其难能可贵。尽管其已届古稀年华,但他对艺术的探求一点也没有懈怠,不仅出版了多种画册,还举办了多次展览,要把自己几十年笔墨生涯的所得所悟与同道交流、奉献于社会。然而不幸的是,杨象宪先生突然与世长辞。虽然七十有四也算是寿龄之年,但对一个厚积薄发、不断有所追求的画家来讲,实在是“去也匆匆”了!亲友们还记得,杨象宪先生生前曾多次说过这样的话:“让我再活10年、20年,我画得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一个画家的自信来自多个方面,对于杨象宪先生这样一贯低调而才情勃郁、勤勉敬业的画家来讲,这句话如今格外触动我们的神经——这句话凝聚了艺术家一生的追求与愿望。

  (冯远: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任中国美院副院长等职。)


美术报 画家 00040 杨象宪
其人其画
2012-03-10 2357633 2 2012年03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