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2版:画家

象宪自述

  1949年,解放军解放了我的老家浙江宁海,有个文化兵住在我家每天画画,当时我不知道画的什么,后来才知道画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素描,飞天、圣母玛利亚等,天天看慢慢地喜欢上了。上世纪50年代的报纸杂志发表齐白石的画很多,有机会我就收集,十分喜欢,有时也动手学学,只是不知如何学。后来我爸看见了,他不知道齐白石,只知道吴昌硕。他说潘天寿是跟吴昌硕学的,后来他跟我说,潘曾跟他舅舅徐抚九(也就是我的舅公)学过画。我没见过舅公,但见过舅公画的画、写的对联。他是宁海县城里有名的文化人,能诗能文能画,写得一手好字。年轻的潘天寿跟他学画也是可能的。60年代出版的潘天寿画集的序言中就提到曾跟徐抚九学过画。

  那时我上初中整天迷恋画画,一般文化课仅及格我就满足了,后来到高中也从未间断过。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卢鸣治先生,他是老新华艺专毕业的,曾跟诸乐三、诸闻韵、潘天寿等学过画,他家收藏甚丰,有潘天寿、黄宾虹的字,谢无量、蔡元培的字,诸乐三先生的画就更多,我是大开眼界。后来经卢先生介绍,我认识了诸先生,诸先生非常热情耐心,常在我寄给他的画上修修补补以至题字,有时还寄给我他的示范作品。高中毕业了我没考上大学。当时绝不敢报考浙江美院,因其名声太大了很难考,几十个人取一个,而我又从未学过素描速写等。1958年我休学了,正好省里要开全省体育大会,县体委知道我的400米中栏的成绩是国家三级运动员的水平,就把我送到台州地区去集中训练半年时间。后来参加省体育大会,在此期间我有机会去杭州等地,我就去诸先生家拜访,收益很大。回家后我在宁海中学代课,在招生之前我去信问诸先生可不可以报考浙江美院。诸先生说你不要考国画系,要考的话可考工艺系(原因是当时不重视国画,诸先生本人也不教课,把他安排在财务科工作)。那时我就写信给潘天寿先生,并将画也寄去。潘先生给我写了三张纸的信,内容主要是说我学画的路子不对,不能乱学一通,并谈到他自己年轻时在宁海学画的经历。他说我的基础不好(指全面基础),像沙基筑塔,但他说我的画有灵气,让我去考国画系,并鼓励我要像杜甫说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只有死不休才能语惊人,要我下功夫。我很受鼓舞,但又害怕,准备去试试。

  开始考素描,我还是第一次画,也不知道怎样画,光是用线去画,而其他考生画得非常熟练而又非常准确,明暗也十分舒服。当时的监考老师是国画系的书记刘苇先生,边看边笑,觉得十分无奈。后来考命题画,题目是“节日”,我画的是水果。当时刘苇先生又来看了,十分满意。因为我那时的笔墨基础不错,也有些功夫,自己也感到满意。

  考完后自感毫无希望(因为素描我一点也不会),就回家参加全国统考,考到第三门课时通知来了,说我被浙江美院国画系录取了(中国美院前身),那时的心情难以言表的。

  1959年9月份我就进浙江美院国画系学习了,学制5年。一二年级开设的课程为必修课,人物、山水、花鸟、工笔、写意都学,班主任是顾生岳老师。陆抑非老师教工笔和兼工带写。诸乐三老师教写意。四五年级由诸乐三老师和吴茀之老师任教,陆维钊老师教古典文学和书法,潘天寿老师教画论。当时班上有18个同学,上海来的多数。他们大多有较好的造型、解剖、透视等能力,我在这方面不如他们。但一旦上山水课和花鸟课则显示出我的笔墨功夫,顾老师还特别表扬我。每次下乡实习,就跟顾老师学习画速写以弥补之不足,进步特别快。

  到了三年级分专业时班上仅留下14个,4个被淘汰了。当时多数同学都选画人物,因为人物容易为政治服务,山水其次。我只能选花鸟,因为我人物不会画。分了专业我的花鸟水平突飞猛进。过去喜欢齐白石的画实际上没有真懂,只是宣传得多接触得多,真正好在哪里还不理解。到了三年级时真懂了,觉得齐的画不能学也学不了。特别是他晚年的画十足的童气,有史以来没有一个画家达到他的高度,真是天真烂漫幽默,到了自由王国的境界,相比之下吴昌硕的容易学。

  当时的老师几乎都是浙派、海派的,十分重视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格调,重视诗书画印的全面修养。每天早晨背《古文观止》,练书法,练梅兰竹菊,所以学习气氛十分浓厚,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进步很快。当时印象最深的是大家所追求的是“清、淡、古、雅”,设色上讲求炉火纯青,常看明沈周的设色花卉,陈老莲的线条、倪云林及董其昌的飘逸、华新罗的藏锋不露、吴昌硕的蕴厚、黄宾虹的用笔、齐白石的天真烂漫,还有潘天寿的高八度(强烈),很有收获。吴茀之先生上课最强调画画要迁想妙得、举一反三。陆抑非先生强调随机应变。陆先生说画画也像京剧,有老生、有大花脸、有小花脸,要花旦也要老旦,只要演得好都是好角色,这才是百花齐放。

  学了整整5年,毕业时按系里规定每人一幅工笔一幅写意参加毕业创作展览。而我和卢坤峰、吴山明却不然,卢坤峰画了4幅工笔,却没有写意,我画了7幅写意却没有工笔,吴山明有人物也画了幅花鸟。可见当时系里有意这样安排,留卢坤峰在校是留他的工笔,留我是留写意,吴山明当然是人物。2004年我班毕业40周年在杭重聚,在与顾生岳老师谈话时才知道,我的留校是潘先生向顾提出来的(他当时是国画系主任)。

  我的画很少有大幅,即兴的画为多。2002年在山东省博物馆办个人画展,我看了场地很大,觉得没有大画不行,那时我就下决心画大画,其实方法还是即兴,不起草稿,随手画来,一幅一丈二的仅用去3个小时,连画了两幅“松鹰”、“荷花芦苇仙鹤”,又画了8幅8尺的,还有多幅6尺的。花去几个月时间,实在是累。就是那次展览累得我得了膀胱癌,开刀、住院、化疗,至今留有后遗症,好在现在身体健康,有充沛精力画画。

  一次展览要画这么多画,我感到基本功是最重要的,题材更要多样,构图不能重复,所以平时的一切手段都用上了。画大幅画要有坚实的基本功,笔墨要跟上,好题材、好构图都要靠笔墨来表达,没有笔墨功夫就表现不了,构图上多吸收前人的经验,要善于利用空白,有主次、有气势,这样才会有好效果。远看其势,近看其笔墨。题材上多写生,这样才会丰富生动,不会落俗套。哪怕是几根草,通过写生就不一样,显得生动活泼不类同。通过写生更会得到好的意境,我是深有体会的。

  一直来我对基本功、题材构图、写生都十分重视,只要人在家,身体条件许可,我每天画画写字从不间断。特别是练习书法更是几十年从未间断。我认为国画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书法写不好,画的笔力、格调也上不去。济宁是孔孟之乡,汉碑石一半之多在这里,是学习的好机会。每幅画作上的落款从章法、布局到用笔都得心应手,受到大家好评。写生也是基本功之一。在家呆长了就感到没有什么可画,所以也常外出走走看看,进行写生,回来后又有新东西可画。

  一个人关在家里画画总比不过在学校里当学生,我喜欢当学生,这样提高快,思路开阔,可是没有这个机会了,只有到大自然里去找生活、找灵感!名师的指导也已经过去,往后就得靠自己了。画了这么多年的画,越画越感到难,越画越感到每前进一步更难。正因为如此,更加激发了我在寻古师法的路子上形成“雅俗共赏”之自家风貌。

  随意写了点感受,仅供参考吧。


美术报 画家 00042 象宪自述 2012-03-10 2357675 2 2012年03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