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7版:画家

文章导航

灵气·积淀·品位

代盛欣夫《边画边说》序

  戊子隆冬,恰遇“小寒”这一天,天气阴霾,朔风凛冽,寒气咄咄逼人。上午某友携其博士生屈尊来余小书房艺事交流。余感慨于时下各层面研究生学术含金量明显递减,信口雌黄,大发谬论。话多了点,客人辞后,草草小酌准备午睡。倏然,电话铃响了起来,接听方知是忘年交好友盛欣夫兄自宁波来的“长途”。谈及近年国画创作有些新进展、新的表述方式云云。笔者有一恶习,纵使“文革”在农村劳动改造,想方设法也要闭上眼睛“眯一会”。

  次日欣夫发的快件送到,拆开一看,的确是满屋生辉。他的新作《边画边说》,不仅配有汉字诗文,还有较为准确、接近国际友人阅读习惯的英文说明。既有利于艺术院校的国画专业教学,更能直接为使用英语国家的友人解读,可以直面认知我中华民族国画的历史渊源、风格特征、美学意蕴、文化内涵、艺术家的人格精神及其哲理上的独特性……尤其是在当代人文背景下(着重是改革、开放30年求学求艺的观念变化)中国画画家的追求、探索、艺术语境的更迭与深邃。

  无疑,欣夫崭新的创作理念与探索的途径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广义论之,这些年不少中青年画家(含画家群体、流派组成——特别是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在创作上进行大胆地尝试,在突破原有题材的前提下,在造型、笔墨、色彩应用上,向更纵深的方向发展,取得了较多较大的业绩,拓开了写意画的新途径。欣夫兄作为浙江籍的艺术家,也是惹人注目的。

  一

  从传统意义上说,在中国画领域中,概括地剖析,凡属于纵放一路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飞禽动物、花卉鱼虫等物象的形与神,寄寓与表达作者的生活情趣与创作追求,这就是写意以与“工笔”对称。

  欣夫的“牛年之牛”,边款上题写“以虚为实乃文人画之魂”。此处牛头几乎占据一半画面,造型庞大厚实,可上溯理解吾国5000年农业立国之象征;面部表情平和、淡定、沧桑——它含蕴着我中华民族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内核。然而头后面健壮丰硕的躯体,作者勾勒几笔,已经栩栩如生、跃如纸上。从画理上说,鉴赏家与广大读者实以“透视”的角度来审读的,这绝不是摄影。

  “背得夕阳归”,这当是牛兄辛勤耕作一天、下班回家路上的掠影。它疲惫的眼神还蕴藏着来年丰收的喜悦。余以为欣夫笔下的牛,堪与前贤李可染画师比肩。

  二

  从大量文献上看,我国早期的山水画,概无例外地应用了传统意义上的人物画的艺术语言——也就是勾线填彩之法。流传迄今的几幅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如隋代渤海人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代宗室封为彭国公的李思训有《江帆楼阁图》,以及敦煌许多唐代壁画作为背景的山水,皆胎息此法。自唐以降,中国画传入日本日盛,日本画坛称中国画为“南画”,经过时空转换又平添不少他们的民族特色,这类交流也有助于画法的提升。严格说来,不以技巧为能事的士大夫阶层参与到绘画创作中来,孕育了中国山水画理论的构建;另一方面,中国画和中国古典格律诗是两支独立于世界艺林的奇花异卉。他们如同胞手足,亲密而相互融汇。历史上诗人兼画家,画家兼诗人,不胜枚举。“诗是无形画,画为无声诗。”苏轼在题王维《蓝关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王维的字)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自此遂成了读诗论画的格言。写到此,笔者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

  欣夫笔下的“镇前弄”是他采风于浙江石浦古镇的“素描”夹杂着一定比例的“速写”。水晕墨章,皆穷其态。那高耸的墙垣,两者之间绝不垂直对峙的空间,似乎诉说不完历史演变的篇章,乡亲们赖以世代传衍的民居,讳莫如深而不可测!请看一级一级青石板与隐隐约约的苔滑,契合那清澈见底、静谧无漾的水塘,作者演绎出这古镇,既有石也有水。从字义上讲,“浦”就是水滨。《诗·大雅·常武》:“率彼淮浦。”以上点题,作者似在有意与无意之间。

  还有一幅还是写石浦之作“弄堂”。抬眼望去,那凝重、高大、深沉、雄伟中还透出几许江南民居的灵性;天空相当洁净,仿佛告诉中外游人这里是世外桃源,绝无污染的痕迹。笔者以为这是欣夫的匠心独运之作。在幽静、深邃的画面上,不必要竖个牌子“省级文物保护”。也回避了写农村、农田非要上有高压线,下有拖拉机,插几面红旗以壮观画面……悉心想想保护、维修有历史内涵的古镇,正是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这样解读,更能准确理解画家捕捉生活瞬间的犀利眼光,回避以往一些公式化、教条化的标语口号,引领读者去深层面寻绎;中国画也有社会功能。确实有专家提醒我们,不要为了消灭城乡差别、奔小康,赶上现代化步伐,能拆和不能拆的都拆了,全新大楼出现。石浦就没有。

  若果让余来定位,欣夫此画是一首凝重而深邃的散文诗。

  三

  欣夫兄笔下的花鸟虫鱼,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久居北京的陈师曾、齐白石风格迥异。仔细品味,尤其是鱼,很精彩。有当年红遍江浙沪的汪亚尘、吴茀之、张书旗、朱屺瞻等大师的笔意,揭示出他在创作过程中务虚与博取的过程与参酌对象是悠长、深沉的。撇开上述影影绰绰的蛛丝马迹,从源头上深掘。他早年从明代陈淳入手,激赏白阳的精妙写生,一花半叶,淡墨拈毫,疏斜历乱,偏其反而,咄咄逼真。30岁后又服膺徐渭,青藤的炉瓶彝鼎之属,即使残菊败荷,皆古质淡雅,纵横不拘绳墨,小涂大抹俱幽古也。

  欣夫值不惑之年心仪八大山人。用笔用墨,于豪放中有温雅阴柔之美,简单奇诡在单纯中不乏蕴藉、含蓄。稍加注意,自陈淳、徐渭至朱耷,他如此迷恋膜拜,绝非偶然,悉心一想这明代3位先哲,在书法造诣上又非一般国画家所能比拟。恰恰此“焦点”正契合欣夫内心深处的书法情结。书画是否同源不在此争论,但书画用笔的互补是客观存在的。它还涉及到空间调度,章法与气韵。

  中国画的“气韵”主要指作品中含蕴的生机、气势、节奏与冥冥中的意蕴。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有“六法论”,而“气韵生动”被列为第一法。实指刻划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态势与韵致。细读欣夫的每幅作品,所能凸显的艺术生命力与波澜起伏的律动,足以看到作者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学问,认真研读前贤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投入现实生活,感悟时代精神。可以说,传承不是守旧,是在传承的柱石上发展、创新。

  四

  这本书的创意与设计理念:贯穿着“中国画之要诀”。不仅点题如“蜘蛛无意戏懒猫”、“收获秋色”等寓意隽永;还有“文房四屏”、“书法箴言、“画以养生”、“感性与理性”、“素淡”、“画风”等格言式的讲解,以求达到“边画边说”的示范教学的意图。平添众多生动活泼情趣的同时,少数作品也带来了跋款与画面“平分秋色”、“喧宾夺主”的瑕疵。记得吕凤子、傅抱石前辈说过,中国画可以有边跋,但入款文字书法要美,文字不可太多(大意)。笔者以为,虽说是瑕不掩瑜的细节,仅供欣夫兄大鉴赏家参考。

  二OO九年元月十八日于南京后潜研堂

  (《边画边说》2009.4 光明日报出版社)


美术报 画家 00047 灵气·积淀·品位 2012-06-23 2603478 2 2012年06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