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8版:画家

文章导航

坚守写意精神

“烟去音来——李小龙中国画作品展”研讨会纪要

  研讨时间:2012年5月30日 研讨地址:江苏省美术馆 学术主持:谢海 录音整理:南京臻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由江苏省美术馆、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北京凤凰岭书院主办的“烟去音来——李小龙中国画作品展”近日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在江苏省举办一个来自安徽、飘在北京的大写意花鸟画家的作品,让很多同行侧目。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评论家谢海力邀了众多中国画创作界、文艺理论界、美术批评界的名家在展览期间举行一场别致的学术研讨会,话题不仅涉及李小龙创作个案探讨,也谈到当下中国画坛的敏感问题,多位专家提及的“坚守”、“写意精神”更是唇枪舌战,妙语连珠,成为佳话。限于篇幅和版面,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谢海(本次展览学术主持、美术报评论部主任): 李小龙是我的朋友,我和他一样也是以花鸟画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只是路数不一样。我不避讳操持这个活动有徇私情的成分,但是既然敢把这样一位年轻的艺术家推荐给我的父老乡亲,我觉得我基于这样的几个学术思考的:一是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之中需要有像李小龙这样的画家存在,他延续传统却不断地吸收着当代大写意花鸟画家的有效营养;二是“写意精神”在年轻一代画家作品中严重缺失,需要有像李小龙这样年龄的画家走到前台;三是江浙是传统中国画的重镇,李小龙在这里举办展览有益于他更好地成长。李小龙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一直坚持自己的创作,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已经很不简单了,我希望今天的研讨是会诊,不是盖棺定论,是见证一个成长的开始。

  赵绪成(原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文化厅副厅长):今天看小龙的展览,我觉得大写意现在有点受冷落,原因是太难了,大写意太难了,但是我始终认为大写意永远是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永远是能够触动人灵魂的东西。小龙这么年轻,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很多人还做不到,要坚持下去。坚持的同时呢,眼界要放宽,不要只看到国画,还要从儿童画、民间艺术、西方艺术入手,画出让你感动人的东西,这个是最核心的。日本最伟大的画家是井上有一,但是真正懂他的又有几个人呢?伟大的艺术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的,因为灵魂最深处的东西往往只有少数人懂了。

  王山(《文艺报》副主编):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西方人的审美情趣是有很大差距的,比方我们现在很多的东西,我们很强调它的这种冲击力、吸力、深度、思想。我们中国人更习惯于追求那种很高尚的情趣,这个我觉得和西方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你看小龙画的这一块,我确实觉得很放松,它是一种恬淡、安静愉悦的感觉,你可以从他的画中找出或者挖掘出一些什么东西。他剔除了现代生活的气息,那种节奏、那种焦躁、那种焦虑,在他这里恰恰是一种闲情逸致。我觉得我们中国的画家和西方的画家,应该说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背景和我们的追求,我们用我们的办法更好,不一定是一种杂糅的,一定要那样吗?不是说那样不好,而是我们应该有文化上的自信和自尊。

  沙克(《短小说》杂志副主编):看小龙的画,在墨色、线条或者构图当中可以看到他所释放的一种绘画语言的信息,这个信息给我的感觉非常传统,我感受到这种传统的美妙。传统的东西,可能不需要我们去表现,因为它就放在那儿,或者存在于我们每一位懂得艺术的人的心中。但是在李小龙作品不一样,他有他自己创新的解释,有他自己重新的表现,并且化为自己的艺术思想,通过线条或者构图,表现自己的东西,在我和非我之间。所以李小龙的画给我的感觉就是他既入得绘画传统,又走得自己的路径,形式上他不极端、不强调内在的某些矛盾,思想上他又不苟同、不顺从外在的某种模式,不像有些画家上来就非常的突兀、极端。

  付少武(《江苏文艺评论》杂志执行主编):我想用几个简单的关键词来进行概括我今天所看到作品:一、雅俗共赏,小龙的作品让我们感到非常亲切和自然,但同时,他又高于生活,就是自己的概括归纳提升,有自己的典型的代表性。看完之后脑海之中萦绕不去,怎么能体现这种清净的状态。所以雅俗共赏的个性再具体一点就是:清新简约,有自然之美。二、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形和神方面达到统一,无论是花草树木还是鹅、猫,抓住了典型的外形上的形似,同时也达到了神似,准确传达出了他们的神态,赋予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传达出他们这些动物之间各自不同的精神气质。三、豪放洒脱,小龙在用笔用墨方面,我感觉他放得开,有节奏,有韵律,同时在形象塑造方面又摒弃了粗俗。我们一般看的画面都很甜美,可是他的画面就是追求自己的审美境界,给人一种景深意远的风格。四、创造,这是能够打动你自己的一种创作的激情,所以要不断的,很全面的提炼升华并进行创造。

  纪太年(《艺术名流》主编):我经常逛书店,发现技法类的书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但是在赚钱效应的前提下,出版社要有钱赚,就形成了偏工笔好卖这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潮流。在当下创作大气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些吃亏,尽管大写意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或者是中国传统文化某一种意义的代表。我们再看一下中国美协举办的展览,或者是各种学术机构举办的展览,工笔的、“中”气的作品特别多,可能超过了50%,花鸟画作品甚至超过了90%。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花了很多的时间,甚至一个月一个半月来“磨”一个作品来参加展览,他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得一个奖或者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在展览上像小龙这种大写意的作品,应该说不占便宜,是比较吃亏的。小龙画大写意,我觉得要坚持,艺术不可能完全是市场的,最终也不可能被机会主义者所垄断,小龙这么年轻,在同年龄段里面高度是不错的。

  胡华宁(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从中国绘画语言里面来说,写意画有艺术的优势。我感到小龙他在这方面走的比较前面了,有很多潜力,在经过传统的程式化的学习以后,试图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在笔墨上也有自己的探讨。这让我想到我自己在过去的求学道路上也是曲曲折折的,走了很多弯路。小龙他能够在这么好的时代,进步这么快,可以说是相当努力了。大写意,当然还要充分的研究,他自己能够到北京去闯,去师从很多的名家并吸收了他们的优点,这是他善于学习、善于钻研、善于创造的结果。我提几个建议,我觉得中国的大写意画要再前进一步,还是要用修养来提炼。仅在基础上是不行的,在情感上、胸襟上,在文学上,都要下功夫。要到生活当中去感悟,他有很多东西还没表现好,有很多美的东西还有待开发,有很多美丽的画卷还等着你去书写。

  聂危谷(南京大学教授):李小龙作品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刻的。大写意花鸟,当今创作者不少,尽管这个市场对于大写意,特别是大写意花鸟并不怎么青睐,所以我觉得李小龙他突出的地方倒不在于这个大写意的花鸟,而是他非常好地把握了品德境界,在图式方面他还在探索。我讲到品德,我们就从作品的题目来说,烟去音来,确实能够营造一种缥缈和高远的境界。我觉得今天中国画几乎已经丧失干净了,没有值得“一瞥”的东西,我在李小龙的作品里看到是有这样一种宝贵的品格。另外,我觉得他对比关系如何能够变成画面整体的一个图式,如何能够形成珠联璧合的一种整体,也有着相当的感觉,这个对比关系又服从于画面的整体感,那种感觉是相当不错的。最后,我对你提出的批判性意见是,在传统延续和革新之间,个人要有非常鲜明独特的图式才行。潘天寿、齐白石、吴昌硕哪个没有自己的独特语言,这几位画家哪个让你看了后没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所以,我觉得你的作品在以后要有非常明显的个人面貌才比较好。

  林逸鹏(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代人画传统的画我不怎么看,也不怎么关心。今天一看,谢海确实没骗我,各方面画得都不错,但是我要跟李小龙提个建议,别人教你怎么改进时,我建议你一个都不要听,我把不听的理由讲出来。我们的笔墨系统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它本质上涵盖了所有的文化元素、所有的情感符号。你只要在这个情感符号中反复勤奋,只要你坚守的时间长,你操练的会更加老道,更加熟练。有的老师今天宴会明天排场,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们没有你画得好,所以你用不着谦虚。在这一条线上,在这个类型里面,你把握的程度,你已经走到一定的高度,你可以不要谦虚,你下面将面临的问题是,怎么样找到自己的个人风格?怎么样能够持续进步?这一条路上寻找自己的语言和模式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是整个当代画家共同的困境,齐白石到60岁时才解决。为了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有的老师建议你学习这个学习那个,但我觉得我们没有理由对你提出这个要求,全国这么多千军万马的画家,大写意、小写意,时间会证明一切。

  倪建林(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小龙选择了以传统的手法来画花鸟,不管是大写意也好、小写意也好,这是你的选择,本身没有对和错。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也许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什么是艺术史的意义。因为作为一个画家来讲,也许你不是很盲目,或者说不应该是很盲目的,我就这么画,就是要坚守、坚持,那么这种坚持我认为应该是认识到了本质以后的坚持,而不是盲目的坚持。我想讲的是,再过20年以后,我们要写中国当代绘画史,李小龙会排在什么样的位置?你应该要考虑。因为从我来看,艺术的发展从大的方向来讲就两条线:一条就是所谓的传承与创新;一条线是带有革命性的艺术。放在你的边上进行对照的时候,你的创新,你从传统上创新可能会显得很微不足道,一定要很内行的人才能看出这确实是有变化的。我现在不想评论是哪个好哪个不好、哪个对哪个不对,但是我想作为一个艺术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选择,包括你要走的路也是由你自己选择。

  万新华(南京博物馆艺术研究所所长):我觉得李小龙大写意花鸟画笔墨比较奔放,大写意首先强烈地表现出作者的心情和情感,他改变了以往依靠笔尖发挥的习惯。以前用线条来表达写意性是很含蓄的,20世纪以来对面的表现成为中国画发展的主流,写实性加塑造性,就是以笔墨来塑造形象。但是在当今几十年来的发展中,由于美术展览机制的原因,我们的大写意发展得比较退化。此外,他能工能放。我们古人说,大写意要从工笔画来,这是他的过人处,王镛曾经给他写的评论叫“在奔放、理性之间保持着适度的张力”,这个基本上是他的花鸟画的好的地方,在我看来,李小龙的成功之处就是在粗放对比当中突出了笔墨。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李小龙作为我们的同龄人,在这种状况下,这种努力是非常难得的。

  商勇(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大家在刚才提到的所有问题,都陷进了“创新”这个概念,所有的艺术都是要创新。其实大家忘记了,在中国的传统当中很少提所谓新不新的概念,我们的传统是非常注重仿或者传承这个概念的,创新是“五四”以后才出现的。我在和好几代画家接触过程中,发现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70后的画家非常迷恋传统。我们70后的这一拨人里面有一大批非常迷恋传统,当然70后也有在做当代这一块的。我觉得创新也好、传承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出自一个人的本心,因为回话最终是他自由心境的表露。李小龙的作品当中,有很多前辈画家的范式,我个人看到的有潘天寿、吴昌硕等人的痕迹。但是我不建议他非要去创造自己的一个范式,我觉得刻意的创新是不真实的,也是不真诚的。我一直觉得坚守也是好的,这是我们一拨人当中,很多画家目前的一个真实状态。

  丁涛(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我们现在来评价李小龙中国画画的是什么,他画得怎么样?对于传统,他的画有境界,格调也不错,有很多群众喜欢这些东西。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它对整个中国画的发展促进起到了多少作用?我看了谢海写的画展前言,他对李小龙的评价的确很精准,谢海文章中涉及到态度和方法论,因此,我把对他作品的评价,缩小到写意花鸟画里面,首先他创作不是照抄照搬,作品中有他自己在生活当中吸取的认识,得到的营养,并通过他自己传统的笔墨表达出来,我觉得这一点有他的可贵性。其次,我同意林逸鹏讲的,其实所以理论家提的意见你可以不听,但你必须从自己擅长的语言和自己的个性、包括自己的修养出发去发展自己,这一点很重要。

  左庄伟(南京艺师范大学教授):过分的讲传统,过分的讲吸收西方传统和现代,都会走到一个极端。我们这个民族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容易极端,当然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和”,但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这个“和”很难实现。另外,不是任何画家都能搞大写意的。理性、性格沉稳的人,为人处事面面俱到的人,你就不适合搞大写意,因为性格决定艺术的走向。八大的写意你研究一下,他为什么要大写意,他有压抑在心中的无限激情要释放、要学习,工笔不足以表现他的情感,所以他必须要大写意。小龙的大写意,我觉得应该吸取他们的精神。我理解的大写意就是这样:大大地传达自己的情感的一种艺术。小龙有很多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他非常认真,非常努力的把传统,古人达到的那个高度(我指的是形式)学到手了。但是艺术家在历史上能够占有地位,最重要的就是你的个性,所以艺术史根本就是一部风格史,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风格才能写近代史。一个建议就是,我觉得你应该研究一下西方现代的一些观念,然后走进你掌握传统的艺术的技能技巧,这样你才能达到属于你的一个高度。

  秦国良(原南京书画院副院长):画怎么画是自己的事情,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的性格来画,而不是模仿。我觉得,你的工笔画就不要画了,你的写意画画得这么好了,你还临摹那些工笔干什么?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格,这个性格决定他的绘画艺术。你的喜怒哀乐,要在你的画里面表现出来,而且要有内涵。在你的画当中,我发现模仿别人的东西太多了,你可以将它作为自己的一个手段,但是在画面里尽量不要体现出来。一个画家要坚持自己,画自己想画的画,你的作品才有个性。

  张樯(《深圳特区报》文艺版主编):李小龙的画,笔墨特别丰沛,画面气韵贯通。我根据以前采访当代艺术家,跟踪拍摄他的作画纪录片的时候的感觉——在我看来——大写意也可以说是大而化之的一种,这样一种状态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通过李小龙的画也可以看出,他对意境、对心灵的追求,不拘泥于笔墨,也吸收了其他艺术的长处,最终成就他花鸟的造型和构图,光看这个作品画册,其实就能给人无尽的想象。

  雁西(《现代青年》杂志社社长):我为当代艺术写的评论不少,对中国画这一块反而少了些。我说两点:第一点是非常欣赏他的作品呈现的深度和传统的功力。他的图式语言大多数是前人画过的花鸟图式,创建时间的记忆,表现自我的内心和理解,赋予花鸟画的生命力;第二个是大写意呈现了真实人生的哲学。他的作品在我看来是他哲学和生活态度的一种表达,流露出的简单非常可贵,这种返璞归真,使安定的心灵听到了闲适平淡的节奏。

  孙俊(江苏美术馆策展部主任):我接触李小龙的时间很短,但是给我的触动非常大。我和他在展览沟通的过程中有时我很痛苦,我经常跟谢海抱怨,觉得这展览工作进展困难,最后,小龙展览的布展工作是我亲自来做的,布完之后一个新的、不一样的李小龙在我面前就慢慢呈现出来了。而正因为策划、指导布展工作,也就不得不研究、梳理他近两三年的创作状态,我最后才发现另外一个李小龙,是如此的坚持己见,是如此的不谙世事,是如此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不是这样的脾气性格,他不可能坚持画这么多年这样的画,在当今大写意衰退的今天,对大写意的传承,也许需要的正是小龙这种超脱的心境,我希望小龙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多的能够再融入到当代的理念,让大写意能够跟随时代。

  李小龙:感谢各位专家、老师来参加这个研讨会,并且在艺术的各个方面给了我很多的提示。我这个人,确实是属牛的性格倔强,画画的时候有时候也是很固执。在我的内心深处,我还是比较喜欢一种高远的意境。可能几年以后,或者多年以后有些变化,但是我的追求方向不会变。如果有幸,我会以新的面貌、新的作品请各位老师再次指导,谢谢大家!


美术报 画家 00048 坚守写意精神 2012-06-23 美术报2012-06-2300010;美术报2012-06-2300011;美术报2012-06-2300012;2603388 2 2012年06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