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书家

从古典文人书法到社会民生书法

——书法的“社会责任”新解节选

  回望

  A.近百年来的书法,与古代形态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历史转型的关键词作为证据:

  ——书法脱离实用成为纯艺术创作;

  ——书法走向“展厅文化”时代;

  ——书法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意识加强;

  ——书法作为学科和专业的成立。

  B.一部近代史,其实就是一部书法百年转型史。正如我在《现代中国书法史》中提到的观点:书法一部百年近代史可比5000年古代史。因为百年近代史正遇到了历史学界所称的“千古未有之奇变”。比如上述几项列出的证据,都是5000年古代书法史所未见的新时代新课题。没有“西学东渐”、没有“维新”、没有“新文化运动”,是不会有这些新课题的。

  C.本来,既有这样的“千古未有之奇变”,它对书法的专业意识与创作意识,应该有明显的影响痕迹——从古代书法的文人书斋走向今天的美术馆展览厅;书法的生存环境变了,书法的创作模式、形式也应该随之有变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换言之,在不同的环境制约下,书法创作应该有“文人书斋书法”与“艺术家展厅书法”的差别。

  梳理

  A.如何使书法从古典形态走向现代形态?如何使书法从文人书斋走向社会展厅?如何使书法从自娱自乐的雅玩走向反映社会万象的历史?如何使书法从“炫技”到以艺术表现深刻的思想?如何使书法从写毛笔字转型成为真正的艺术创造?

  B. 近30年来,少部分书法家从创作、评审、美学、史学、批评、教育等各个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反复思考与尝试。为求得书法的发展并适应展厅文化时代的需求,书法现代派、书法墨象、书法行为艺术等等各种不同的尝试鱼贯而出。而在60-70年代以写简化字、横写、点标点符号、抄录白话文等等,也被当时的书法家所关注、所尝试。如果说前一序列是着眼于艺术的探索推进,那么后一序列即是着力于书法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当然,问题恰恰在于这两个序列的探索都表现出一种水土不服的症状:前者过于西化与绘画化,书法界很难引以为主流;而后者却是多表现为直接的套用与被动的转接,缺乏针对书法艺术创作的特定出发点而更像是新一轮的写毛笔字,两者应该都不属于理想状态。

  C.正因如此,以书法“展厅文化时代”为契机,以这个“千年未有之奇变”为抓手,把书法从文人这个惯常的立场中牵引出来,把它拉向社会与民生百态,就有了革命性的涵义。因为它至少是在对将近千年、从宋元以来的书法文人书斋化的主流倾向作了一次颠覆。

  探索

  A.至少到目前的认识水平为止,我认定“社会责任”之于书法,可以有宏观、微观两种不同的视角:一是立足于时代立场的社会时事的表现。这个时代曾发生了些什么?哪些事件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另一是立足于生活立场的民生百态的记录与评论。老百姓每天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是怎样的?他们的幸福与民生艰难有哪一些?前者构成了“社会记事”即我的展览中的“壬辰记史”部分;后者则构成了“民生叙事”部分。前者取材于各家媒体的报道、点题与传播提示;后者得力于来自百姓的直接诉说即“民生书法30天”微博、网络、信函的投稿。

  B.两种不同的视角,代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不同立场。过去我们都是以帝王将相来构成二十四史,历史是帝王将相的历史;近代西方史学革命,像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又大行其道,于是又都是过于具体的事例而有使历史变成一个个个人理解的碎片,显然都是不够全面。我所认定的历史,应该有两个不同的界定:第一是强调社会时事的而不是政策宣介的:是实录每天发生的有意义的各种事实而不预设前提故为宣传与有目的的推广;第二是强调时代民生的而不是政治的。

  C.今天当书法已毫无社会实用功能之后,仅仅存身于书斋作“文人相”的书法,越来越因其雅玩自赏、“不接地气”而显示出苍白无力、萎靡困顿的窘境来。它与社会越来越隔膜而陌生,已缺少衔接于社会的思想需求与创造意识。因此,通过非实用的社会时事民生百态的文字题材的书写,把书法家重新拉回到时代、社会、事件、民生中来,并依靠“展厅文化时代”的历史恩惠,把这种衔接所带来的社会立场(包括书法家的社会关怀、人文关怀与不懈的创造热情),以艺术(而不是实用)的方式展示给人看,这还不是书法在近千年浸淫于书斋文化之后的一场大变革?

  D.“社会责任”——“社会时事书法”、“民生书法”,这正是今天书法不同于古代、近代的标志。如若它能成立,书法艺术发展就会有永不枯竭的源泉、永远前行的动力。这源泉与动力,即来自于我们这个伟大而丰富多彩的时代与社会。

  2012年4月18日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


美术报 书家 00024 从古典文人书法到社会民生书法 2012-06-23 美术报2012-06-2300012;2458362 2 2012年06月23日 星期六